凤栖梧 惠山寺
寺下苍山蹲玉几。
两两髯龙,涧底*云起。
矮屋低垣祠短李。
旧题名胜今余几。
驳石阑干曾遍倚。
出没烟芜,见客青鼋喜。
隐隐蕉花修竹里。
满目青青松间竹。
掩映山家,有甚闲荣辱。
独自唱吟斟美。
味浓醉倒和衣宿。
清梦觉来情未足。
重抱瑶琴,品弄无生曲。
谁是知音余伴侣。
一点灵明当内究。
散尽群魔,赶退西山兽。
万树琼花如锦绣。
长春永占无根朽。
四海云朋来往凑。
上下冲和,渐觉阳生六。
一道灵光通宵透。
问道参禅都不会。
境上闲游,只要心无味。
踏碎虚空离六对。
松岩一觉和衣睡。
何用人前夸口快。
一点灵明,不许纤尘盖。
法性堂堂观自在。
世事无涯何日了。
争似忘机,学我归山早。
山下林间常独笑。
人心未悟谁能到。
终日忘言人悄悄。
暮去朝来,更没闲烦恼。
惜取真阳身内宝。
岩上春光将欲暮。
可惜春光,无计留连住。
春去秋来分四序。
一来一去成寒暑。
岁计谩人人不悟。
得丧悲欢,尽是轮回趣。
我欲留言叮嘱付。
世事纷纷何事苦。
死去生来,轮贩无停住。
有幸高真开法宇。
引人同上无生路。
路上行人当听属。
属付虔诚,念道忘思虑。
清静功夫昭且著。
山后三阳都历遍。
宣德朝元,不晚须相见。
数载师前人事倦。
区区独自随风转。
几度天长曾发愿。
粝食粗衣,隔断人情面。
富贵荣华无意恋。
钓雪亭空人老矣。
短笛春风,来往鱼童喜。
白石叽头青镜里。
一篙香暖桐花水。
波面白虹收不起。
两两沙鸥,逐逐残凉尾。
都羡酒边鲈脍美。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
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
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注释这首词,《词综》作于真人词。
玉蟾先生《诗余》作葛长庚词。
《全宋词》“无名氏目”录此题,全文见《词综·卷二十四》。
这首词的主旨在于表现暮春时节落拓无依的羁旅之愁。
上片浓艳,下片疏淡。
“绿暗红稀”正是李清照《如梦令》中之“绿肥红瘦”,意味着绿叶成荫,而百花凋落。
从“绿”、“红”二字见色彩之艳丽,而“暗”、“稀”二字,却又给人以迟暮之感,全篇感情基调已由这四字定下,以下乐景,哀景亦由此发端。
“春已暮”点明时节。
“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句,画感鲜明,形象优美,洋溢着生活气息,有如春的赞歌,这里写的是乐景、“柳絮欲停风不住”句,仍写暮春之景,却使人在情绪上顿觉跌落。
柳絮不能自主浮沉,因风而飘泊不定,让人联想起游子之飘泊无依的情状来,这正是句中景物的寓意。
下句“杜鹃声里山无数”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渲染悲凉气氛。
“山无数”自是“乱山深处”。
杜鹃一声接着一声,使人倍觉悲摧,应是哀景。
词的上片就是这样通过对暮春景物的铺陈描写,由乐景引出哀景来,“柳絮”句很自然地体现出这种过度与转折,并为下片抒情留下伏笔。
下片,描绘游子形象,抒发羁旅忧愁。
“竹杖芒鞋”正是颠沛流离、终日奔波的远行人之写照,“无定据”显示这远行游子的飘泊无依,同上片“柳絮”句遥相呼应。
“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承接“山无数”,点明词人立足点,即游子之所在。
然后用“樵子渔师”来来往往,自得其乐,反衬游子之飘泊天涯,纵有“一川风月”又有什么心思欣赏,“一川风月”意味着夜的来临,加重羁旅无归之悲慨。
“谁为主”与“无定据”及以上片之“柳絮”句暗脉相通,进一层表现客身在外,无所归依的心情。
全词有一种浓厚的时代末落气氛,与南宋后期许多士人处境吻合。
词中写景全是画笔,浓淡相宜。
乐景暗含迟暮色调,渗出悲凉来。
乐景转出哀景,浓重地渲染悲愁气氛。
寥寥几笔写景却抓住羁旅特色,构成典型环境,表现主人公之寂寞孤单。
全词展现出一幅暮春风月、独木横桥路上、天涯飘泊图来,富有情韵。
(陶先淮)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34422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