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朝代:作者: 太学诸生 体裁:

洪迈被拘留。

稽首垂哀告彼酋。

七日忍饥犹不耐,堪羞。

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

厥子安能解国忧。

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

好摆头时便摆头。

注释注释:这是一首颇具讽刺意味的小词。

作者用犀利的笔触,活画出洪迈出使金国丧志辱节的丑态,宛然一幅绝妙的讽刺漫画。

宋高宗三十二年(1162)春,金主雍登位。

三月,宋高宗拟遣使赴金 ,洪迈慨然请行。

此次奉使金国,洪迈原想坚持宋室南逃之前宋朝对待金国的礼节,所以他在给金主所上的国书中决不自称为“陪臣”。

(诸侯见天子自称“臣”,其随行大臣自称“陪臣” )到金都之后 ,金人说他所上的国书“不如式”,让他将国书中的自称改为“ 陪臣”,并让他按南宋以来宋金之间屈辱之礼来朝见金主 。

“迈初执不可,既而金锁使馆 ,自旦至暮 ,水浆不进,三日乃得见。

⋯⋯七月,迈回朝,则孝宗已即位矣。

殿中侍御史张震以迈使金辱命 ,论罢之”(见《宋史·洪迈传》)。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曰:“景卢(洪迈字景卢)素有风疾,头常微掉 ,时人为之语曰:‘一日之饥禁不得,苏武当时十九秋。

传与天朝洪奉使,好掉头时不掉头。

’”这就是此词的时代背景。

词的上片写洪迈使金辱命。

开篇两句寥寥十二个字,便将洪迈在金主面前“稽首垂哀”的卑躬屈膝相勾画得形象兼备。

接着又以汉朝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九年的苏轼与之作一鲜明的对比。

苏武曾被匈奴单于逼降,“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窑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

苏武后被徙北海牧羊,杖节不屈,始终坚持民族气节。

而洪迈呢,却是“一日忍饥犹不耐” !

无怪乎作者对他嗤之以鼻“堪羞!

”下片描写洪迈南归后于当朝夸乔的丑态。

首二句用类推法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

”这两句由洪迈使金受辱而联想到洪迈的父亲洪皓使金被扣之事。

但是 ,洪皓使金被扣留十数年,仍忠贞不屈,还向南宋密送情报,并作为爱国词章为证。

可惜,洪迈就没有乃父的骨气了。

“万里归来奈舌辨”,洪迈万里归来,不为自己的丑行感到“堪羞”自愧,反而在南宋吏民面前摇头晃脑,趾高气扬,夸说自己在金国如何能言善辨。

真是不知“羞耻”二字为何物也,自作聪明的人,其实是最愚蠢的。

作者斥之为“村牛”,竟即蠢货,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文学中运用讽刺手法,往往突出其讽刺对象的矛盾所在或可笑之处,使其无可隐蔽。

这首词正是如此。

词的上片,洪迈是一副“稽首垂哀告敌仇”的卑躬曲膝相,下片却又是副“归来夸舌辨”、“好摆头时便摆头”的趾高气扬的样子。

一个洪迈,两副面孔,自相矛盾,丑态毕露。

洪迈素有风疾,头常微掉。

作者抓住他“好摆头”的毛病予以辛辣讽刺。

本来,在“敌仇”面前 ,应该“摆头”,而洪迈却不“摆头”而是“稽首”;

出使归来 ,洪迈本应低头认罪 ,但他却“摆”起“头”来。

实乃可笑之至!

再与其“夸舌辨”巧相配合,更使之欲盖弥彰,反成自我讽刺,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4096474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