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
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
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释注释: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景物与感受的小令。
词人在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 ),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 )。
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这首词具有和一般的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
上片为旅途即景。
开头两句,写早行时沿途的风景。
天上还挂着斜月,就动身上路了。
驿路上映照着斜月的寒光溪桥上尚凝结着一层晓霜。
两句中写词人自己动作的词只一“ 度”字,但第一句写斜月映路,实际上已经暗含人的早行。
两句意境接近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但温诗前面直接点出“客行悲故乡 ”,吕词则情含景中,只于“驿路”、“晓霜”中稍透羁旅之意。
此外“晓霜”兼点时令,为的是下面提出“残菊”不突然。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
”这两句说的是在路旁农舍外词人看到矮篱围成的小园中,一枝残菊正寂寞地开着黄花。
看到此景,词人想起今天是应该饮酒赏菊的重阳佳节,又感慨到今年这节日,竟在乱山深处的旅途中度过了。
上句是旅途所见,下句是由此触发的联想与感慨。
佳节思亲怀乡,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对于有家难归(吕本中是寿州人)的词人来说,由此引起的家国沦亡之痛便更为深沉了。
但词人在这里并未点破这种痛苦,只是用“乱山深处过重阳”一语轻轻带过,留待下片集中抒发感慨。
两句由残菊联想到重阳,又由重阳想到眼前的处境和沦亡的故乡。
词人思绪曲折感慨万千,而出语却自然爽利。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下片的头两句,由早行所见所感想到夜间他乡客宿情景。
在旅途中住宿,词人因为心事重重,老是睡不着觉,所以说“元无梦”;
正因为深夜不能入睡,就更加感到秋夜的漫长,所以说“寒更每自长 ”。
句中着一“每”字,可见这种情形已非一日,而是羁旅中常有的。
“元”、“每”二字,着意而不着力,言外更令人凄然。
一般的羁旅之行,特别是佳节独处的时候,固然也会令人有这种难眼的寂寞和忧伤,但词人之所以有此感,却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
”江左即是江东,这里指的是南宋统治下的东南半壁河山。
江左风光,历来为生长在北方的文人墨客所向往。
如词人今身在江东了,词人却并未感到喜悦。
原因是中原被占、故乡难归,在寂寞的旅途中,词人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凄凉情绪也更加深沉了。
两句用“只言”虚提,以“不道”与“转”反接,抑扬顿挫之间 ,正蕴含无穷忧伤时事的感叹。
词写到这里,感情达到高潮,主题也就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它和一般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也自然流露出来了。
这首词着力表现词人的中原归思,同时感情又有一个由隐至显的过程 。
词人结合特定的景物、时令、旅途状况 ,层层转进,如剥茧抽丝般地来抒发感情,最后凄然归思,这样抒情便显得很自然。
词的感情基调虽比较凄凉伤感,但格调却清新流畅。
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美,使人读来虽觉凄伤却无压抑之感。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41939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