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慢

朝代:作者: 柳永 体裁: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楚和登临,正是幕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

纵写得,离肠万种,乃归云谁寄?

注释注释:此词为摹写羁旅行役和离情别绪的佳作。

全词以真挚、浓厚的情意和流利的词笔,描写了游宦异乡的客子在暮秋时节登高怀人的情事,抒发了异乡客子对伊人的深切怀念和望而不见 、传书无凭的凄苦情怀。

词的上片以客观景物描写为主,下片以抒情为主。

起首两句,是登临所见 。

“败红”就是“渐老”的“江枫”,“衰翠”就是“半凋”的“汀蕙”,而“满目”,则是举枫树、蕙草以概其余,说明其已到了深秋了 ,所以接以“ 楚客”两句,引用宋玉《九辩》悲秋之意,用以点出登临,并暗示主题。

“引疏碪”句,续写所闻。

秋色凋零,已足发生悲感,保况耳中又引进这种断断续续、稀稀朗朗的碪杵之声,在残阳中回荡呢。

古代妇女,每逢秋季,就用碪杵捣练,制寒衣以寄在外的征人。

所以在他乡作客的人,每闻碪声,就生旅愁。

这里也是暗寓长期漂泊,“伤怀念远”之意。

“暮秋”是一年将尽,“残阳”则是一日将尽,都是“晚景”。

下面即正面揭出“ 伤怀念远”的主旨。

“新愁”句是对主旨的补充,说明这种“伤”和“念”并非偶然触发,而是本来心头有“恨”,才见景生“愁”。

“旧恨”难忘,“新愁”又起,故曰“相继”。

过片接上,直写愁恨之由。

“脉脉”,用《古诗十九首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意。

相视,则是两人对认,也就是彼此怀念之意。

“两处风情 ”,从“ 眽眽”来;

“万重烟水”,从“千里”来。

“雨歇”一句,不但是写登临时天气的实况,而且补出红翠衰败乃是风雨所致 。

“ 望断”句既是写实 ,又是寓意。

讲雨过天开,视界辽阔,极目所见,惟有山岭重叠,连绵不断,坐实了“人千里”。

讲那位“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的巫山神女,由天气转晴 ,云收雨散 ,也不见了,是写虚。

“望断翠峰十二”,也是徒然。

这又不但暗抒了相思之情,而且暗示了所思之人。

“尽无言”两句,深进一层。

“凭高”之意,无人可会,惟有默默无言而已。

“凭高”,总上情景而言,“ 无言 ”、“谁会”,就“眽眽人千里”极言之。

凭高念远,已是堪伤,何况又无人可诉此情,无人能会此意呢?

结两句是说,此意既然此时此地无可诉、无人会,那么这“离肠万种”,就只有写寄之一法 。

可是,纵然写了,又怎么能寄去,托谁寄去呢?

一种无可奈何之情 ,千回百转而出 ,有很强的感染力。

“归云”,汉、晋人习用,“凭归云”即乘归去之云的意思,此处是无人为乘云寄书之意。

此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衬托渲染的手法和宛转往复的情思。

词的上片,取正衬的手法,以苦景写悲怀,同时又将凄怨之情灌注到客观的景物中去,以悲写悲,渲染烘托出浓烈的悲苦气氛;

下片写出了词人感情上的波澜起伏,采取了总起总收、间以分述的笔法,以使感情的抒发层层逼进,步步加深。

出处《全宋词》(台湾中央舆地出版社,1970年版)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4264767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