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朝代:作者: 李之仪 体裁: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思量意。

注释注释①已:完结。

评解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

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

语极平常,感情却深沉真挚。

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集评毛晋《姑溪词跋》:姑溪词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

至若“我住长江头”云云,直是古乐府俊语矣。

《唐宋词鉴赏集》:李之仪的这首词,是一阕歌颂坚贞爱情的恋歌。

有较高的艺术性,很耐人寻味。

薛砺若《宋词通论》:李之仪的词,很隽美俏丽,另具一个独特的风调。

他的《卜算子》,写得极质朴晶美,宛如《子夜歌》与《古诗十九首》的真挚可爱。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

词以长江起兴。

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

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遥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在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

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

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 ”。

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 ,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

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

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 ,却又共饮一江之水 。

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

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

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毛晋盛赞这几句为“古乐府俊语”(《姑溪词跋》),可谓一语中的。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

”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 ”进一步抒写别恨。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

用“ 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

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

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

“我心 ”既是江水不竭 ,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 ”,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

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 ,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

这样以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

这样,阻隔的双方在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 。

从“ 此恨何时已 ”翻出“定不负相思意 ”,是感情的深化与升华。

江头江尾的遥隔在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

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在的感受。

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

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

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 。

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出处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4267858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