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焦姑求

朝代:作者: 王哲 体裁:

听闻阐户。

灭虫亡,炉灶堪安固。

粹常纯空外觑。

彻清清,寂静无思虑。

频忘按住。

结金丹,透入明堂所。

斧长施钢剑锋,荐真元,直*蓬莱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阵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注释注释①作期同上。

此“漫兴三首”之三。

上片平叙故实,以李广和李蔡作比,影射比附,借古喻今之意甚明。

下片自赋,一代英才志士,却归耕山林,锄草浇园,令人浩叹不已。

结韵语出《孟子》,而反其意用之,不惟愤懑之气溢于辞表,且是对朝廷用人政策的讽嘲。

②“千古”两句:言汉将李广英勇善战,功勋卓著。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重伤被俘。

匈奴人置广于绳网上,行于两马之间。

广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

李将军:即李广,参见前《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③“李蔡”两句:言李广虽功勋卓著,却终无封侯之赏。

而李蔡人品不过下中,名声去李广甚远,却得以封侯赐邑,位至三公。

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④芸草:锄草。

芸:同“耘”。

陈根:老根。

笕(jiǎn剪)竹添新瓦:剖开竹子,使成瓦状,以作引水之具。

笕:引水的长竹管。

此作动词用。

⑤“万一”两句:如朝廷诏令举荐“力田”,则非我莫属。

朝家:朝廷。

力田:选拔人才的科目。

汉代设“力田”(努力耕作)、“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两科。

中选者受赏,并免除徭役。

舍我其谁也:除了我,还能是谁呢?

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这首词被邓广铭收集在《 稼轩词编年笺注》(编于光宗绍熙五年至宁宗嘉泰二年之间 ),这时辛弃疾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因遭小人算计诬陷而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

这首《卜算子》就是他这时写成的。

题曰“漫兴 ”,是罢官归田园居后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胸中有郁积,腹中有学养,一触即发,一发便妙,不可以寻常率笔目之。

此词通篇都是在发政治牢骚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但上下两阕的表现形式互不相同。

上阕用典,全从《史记·李将军列传》化出,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

”西汉名将李广四十余年中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英名远播,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

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数罗列这位英雄的传奇故事,因此词人只剪取了史传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广军败被擒。

匈奴人见广伤病,遂于两马间设绳网,使广卧网中。

行十余里,广佯死,窥见其傍有一胡儿(匈奴少年)骑的是快马,乃腾跃而上,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归汉。

匈奴数百骑追之,广引弓射杀追骑若干,终于脱险。

斯人于败军之际尚且神勇如此,当其大捷之时,英武又该如何 ?

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传,可谓善传英雄之神。

作者从浩潮以史料中选取这一片断,是见其匠心独运。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史记》叙李广事,曾以其堂弟李蔡作为反衬 。

词人即不假外求,一并拈来。

蔡起初与广俱事汉文帝。

景帝时,蔡积功劳官至二千石(郡守 )。

武帝时,官至代国相。

元朔五年(前124 )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右贤王,有功封乐安侯。

元狩二年为丞相。

他人材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名声远在广之下 ,但却封列侯,位至三公。

词人这里特别强调李蔡的“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一“却”字尤值得品味,上文略去了的重要内容——李广为人在上上,却终生不得封侯,全由此反跌出来,笔墨十分节省。

四句只推出李广、李蔡两个人物形象,无须辞费,“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 》)的慨叹已然溢出言表了。

按词人年轻时投身于耿京所领导的北方抗金义军,在耿京遇害、义军瓦解的危难之际,他亲率数十骑突入驻扎着五万金兵的大营 ,生擒叛徒张安国,渡淮南归,献俘行在,其勇武本不在李广之下 ;

南归后又献《 十论》、《九议》,屡陈北伐中原的方针大计,表现出管仲、乐毅、诸葛武侯之才,其韬略又非李广元所能及。

然而,“古来材大难为用 ”(杜甫《古柏行》),如此文武双全的将相之具 ,竟备受猜忌,屡遭贬谪,时被投闲置散。

这怎不令人伤心落泪!

因此,词中的李广,实际上是词人的自我写照;

为李广鸣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是冲着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统治集团来的。

下阕写实,就目前的田园生活抒发感慨,满肚子苦水都托之于诙谐,寓庄于谐。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

”二句对仗,工整清新。

上下文皆散句,于此安排一双俪句,其精彩如宝带在腰 。

“芸”,通“耘”。

“笕”,本为屋檐上承接雨水的竹管,此处用作动词,谓截断竹管,剖作屋瓦。

既根除园中杂草,又修葺乡间住宅,词人似乎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做“粮食生产专业户”了。

于是乃逗出结尾二句:“万一朝家举力田 ,舍我其谁也?

”“朝家 ”,一作“朝廷 ”。

“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两汉时行推荐制,凡努力耕作、成绩显著者,可由地方官推举担任“力田”之职。

二句言: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 ”,看来是非我莫属了!

话说得极风趣 ,不愧幽默大师 ,然而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含着泪的微笑,其骨子里正不知有多少辛酸苦辣 。

“舍我”句本出《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虽大言不惭,却充满着高度的政治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说得何等壮观!

到得词人手中,一经抽换前提,自负也就变成了自嘲。

尽管词人曾说过“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见《宋史·辛弃疾传》)的话,并不以稼穑为耻,但他平生之志,毕竟还在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旌旗万夫,挥师北伐,平定中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 》)呵!

岂仅仅满足于做一“农业劳动模范”呢?

读到这最后两句,我们真不禁要替词人发出“骥垂两耳兮服盐车 ”(汉贾谊《吊屈原赋》)的叹息了。

南宋腐朽不堪,始困于金,终亡于元,非时无英雄能挽狂澜于既倒,实皆埋没蒿莱之中,不能尽骋其长才。

千载下每思及此,辄令人扼腕。

惟一切封建王朝,概莫能外 ,盛衰异时,程度不同而已。

观辛弃疾此词,其认识价值就在这一方面。

本篇的写作特色是,上阕使事,就技法而言为曲笔,但从语意上来看则是正面文章;

下阕直寻,就技法而言为正笔,但从语意上来看却是在正话反说。

一为“曲中直”,一为“直中曲”,对映成趣,相得益彰。

又上阕“李蔡为人在下中”、下阕“舍我其谁也”,皆整用古文成句(前句 ,《史记》原文为“蔡为人在下中”,词人仅增一原文承前省略了的“李”字),一出于史,一出于经,都恰到好处,后句与“万一朝家举力田”这样的荒诞语相搭配,尤其显得戏谑而妙不可言。

格律派词人视“经、史中生硬字面”为词中大忌(见沈义父《乐府指迷·清真词所以冠绝》),殊不知艺术中自有辩证法在,化腐朽为神奇,只要用得其所,经、史中文句不但可以入词,甚至可以作到全词即因此生辉。

本篇就是一个雄辩的例证。

此前词人隐居江西上饶带湖之时,也曾作过一篇与此内容大致相同的《 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

该词为长调,末云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

”风格颇见苍劲悲凉。

本篇则为小令,心境之悲慨不殊,却呈现出旷达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观。

这充分说明,艺术大匠在构思和创作同题材作品时,不仅非常忌讳炒古人的冷饭,并且不屑重复自己,无怪乎在他们的笔下总是充满着五光十色,新鲜活泼。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4271746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