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索 新柳
陌上东风初转。
暗黄犹浅。
金鞭拂雪记章台,是几度、朱门掩。
千缕柔丝迎面。
吹笙人远。
妆楼妒冷绣帘垂,恐误了、双双燕。
眉共春山争秀。
可怜长皱。
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
知音稀有。
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
注释注释:此为写离愁之闺情词。
词的上片由思妇外貌之美到其内心之愁,下片着意表现其内心和愁情。
全词结情于景,层层深入,情致委婉。
用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用花朵比喻女子的面容,这两个陈旧比喻经作者妙笔点化又呈现出新 ,“眉共春山争秀 ”,意思是说,这位闺中思妇的眉毛比春天的青山还要秀丽,有了“争秀”二字,比起“淡淡春山 ”、“眉如春山”、“眉蹙春山”之类的常用词语来,已经增添了新意 ,下句紧接“可怜长皱”,又翻出了另一层新意,由人物外貌的美说到了内心的愁。
这样一来,旧语翻出新意。
下文以花喻面,作者说“莫将清泪滴花枝 ,恐花也、如人瘦”,使它的含义变得丰富多了,曲折多了,也新鲜多了,可以说它与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片着重写思妇的外貌,但已涉及内心,有层次、有深度,笔致委婉多姿。
下片着重写思妇的内心 。
先写“玉箫”,既用作陪衬,也用作象征,人物的闲雅风姿与孤寂心情由此得以想见 。
下文点明“ 愁”字,而用“欲知”,“但问”连属成句,正是与上片的“可怜”、“莫将”相互照应,既象是思妇内心的自问自答,又象是对第三者的关切所作的回复,而这样前后照应的结果,顿使全篇和谐而匀称。
结尾处,写“日日倚栏”远望,不见夫婿归来,所见者,唯有长亭前边的杨柳,于是,日积月累的离愁就都堆垛在了杨柳上面,在这里,杨柳是愁绪的见证。
闺情这个题目,在宋词里最为常见。
要想使这类作品占得一席地位,就必须写得新颖别致,必须有一定的独创性。
这首小词,和周邦彦的其他作品不大一样,是以清淡自然取胜的,没有刻意的雕饰与秾艳的辞藻,写来好象也很轻松,只是把习见的题材信手拈来,一挥而就,但也并非率意之作,还是有它的特点的。
闺情词总要以描写闺中妇女为核心,本篇亦不例外。
它刻画了思妇的外貌、内心,传达了人物的神意态 ,篇幅虽然短小,内容却不单调,笔致委婉含蓄,语言却清新流畅,读起来还是很有韵味的。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475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