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三良

朝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

一朝长逝後,愿言同此归。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注释[说明]这首诗同《咏二疏》、《咏荆轲》是陶渊明三首著名的咏史诗,三篇体制大体相当,当为同一个时期的作品。

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当作于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之后不久,暂系于永初三年,陶渊明五十八岁。

三良,指春秋时秦国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鍼(zhēn 针)虎。

他们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是秦穆公的宠臣。

穆公死,三人遵穆公遗嘱为之殉葬。

《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锨虎为殉,皆秦之良也。

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诗经?秦风?黄鸟》就是秦国人民为哀悼三良及一百七十多个无辜牺牲者而创作的,表示了对残暴统治者的控诉与谴责。

陶渊明的这首诗,则完全称赞三良的行为,其目的显然不在咏史,而是借咏三良之事。

表彰张袆不肯毒死零陵王而自饮毒酒先死的尽忠行为。

(事见《述酒》诗说明)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1)。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2)。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3)。

出则陪文舆,人必侍丹帷(4)。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5)。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6)。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7)!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8)。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9)。

良人不可赎,该然沾我衣(10)。

[注释](1)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指准备出仕为官。

见《咏贫士七首》其七注(2)。

乘:驾驭,占据。

通津:本指交通要道,这里指高官要职。

《古诗十九首》之四:“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时我遗:即“时遗我”的倒装句,时不我待之意。

我:指三良。

(2)服勤:犹言服侍、效劳。

《礼记?檀弓上》:“服勤至死。

”孔颖达疏:“服勤者,谓服持勤苦劳辱之事。

”尽岁月:一年到头。

功愈微:功劳甚小。

愈:更加。

(3)谬:妄,自谦之词。

获露:得到表现。

私:亲近,宠爱。

(4)文舆:华美的车子。

这里指穆公所乘之车。

丹帷:红色的帷幕。

这里指穆公寝居之所。

(5)箴(zhēn 针)规:规谏劝戒。

响已从:一发言就听从。

初无亏:从不拒绝或轻视。

亏:枉为。

这两句是说,穆公对三良言听计从。

(6)言:语助词,无意义。

同此归:一道去死。

《史记?秦本纪》之《征义》引应劭曰:“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

’于是奄息、仲行、鍼虎许诺。

及公薨(hōng 轰,周代诸侯死之称),皆从死。

”(7)君命安可违:《史记?秦本纪)载,秦穆公死,康公立,遵照穆公的遗嘱,杀了一百七十四人殉葬,秦大夫子车氏三于亦从殉,共“一百七十七人”。

“君命安可违”即指此事。

安,怎能。

(8)临穴罔(wǎng 往)惟疑:面对坟墓没有犹豫。

罔:无。

惟:语助词,无意义。

疑:犹疑,犹豫。

《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

”投义:献身于大义。

攸希:所愿。

(9)黄鸟声正悲:《诗经?秦风?黄鸟》:“交交(悲鸣声)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

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天者,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10)不可赎:不能挽救赎回。

语本上引《诗经》。

泫(xuàn 眩)然:伤心流泪的样子。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公泫然出涕曰:’不亦悲乎!

’”[译文]出仕为官居要职,只怕蹉跎好时光。

一年到头勤效力,常恐功绩不辉煌。

忠情偶尔得表现,于是得宠近君王。

出门陪同在车边,入宫服侍丹帷旁。

规劝之言即听取,建议从来不虚枉。

一旦君王长逝后,愿得一道把命亡。

君王恩厚难相忘,君命怎能敢违抗!

面临坟墓不犹豫,献身大义志所望。

草丛笼罩高坟墓,黄鸟啼鸣声悲伤。

三良性命不可救,泪水沾湿我衣裳。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6601436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