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寄意箜篌曲

朝代:作者: 张翥 体裁:

花下钿箜篌。

尊前白雪讴。

记怀中、朱李曾投。

镜约钗盟心已许,诗写在,小红楼。

忍泪上云兜。

断魂随彩舟。

等闲闲、惹得离愁。

欲寄长河鱼信去,流不到,白鹭洲。

何处是沧洲。

寒波不尽流。

恰登舟、便过城楼。

一片锦云三万顷,常记得、藕花秋。

渔父雪蒙头。

此情知道否。

说生来、不识闲愁。

青笠绿蓑烟雨里,吾与汝、可同游。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注释:①心上秋:合起来成一“愁”字。

两句点明“愁”字来自惜别伤离。

②飕飕:风雨声。

这句是说即使不下雨,芭蕉仍然发出飕飕的秋声。

③年事:往事。

这两句是说往事如梦,似花落水流。

④燕辞归: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雁南翔”。

客:作者自称。

淹留:停留。

⑤萦:旋绕。

裙带:指别去的女子。

评解本词就眼前之景,抒离别之情。

上片写离愁。

诗人满怀愁绪,怕在月明之夜,登楼眺望。

下片抒发别情。

燕已归来,人却淹留他方。

全词构思新颖别致,写得细腻入微。

语言通俗浅近,颇似民歌小调。

集评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所以感伤之本,岂在蕉雨?

妙妙。

王士禛《花草蒙拾》:“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滑稽之隽,与龙辅《闺怨》诗:“得郎一人来,便可成仙去”,同是“子夜”变体。

张炎《词源》:此词疏快,不质实。

陈洵《海绡说词》:玉田不知梦窗,乃欲拈出此阕牵彼就我,无识者,群聚而和之,遂使四明绝调,沉没几六百年,可叹!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首二句以“心上秋”合成“愁”字,犹古乐府之“山上复有山”,合成征人之“出”字。

金章宗之“二人土上坐”,皆藉字以传情,妙语也。

“垂柳”二句与《好事近》“藕丝缆船”同意。

“明月”及“燕归”二句,虽诗词中恒径,而句则颇耐吟讽。

张叔夏以“疏快”两字评之,殊当。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

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

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

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

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

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

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 ,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 ”,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

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 ”。

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 ,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 ?

离人心上秋 。

”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 ,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

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

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

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

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

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

“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 ,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

“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

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

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 ,往事如梦。

“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

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

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

“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 。

以上蕉雨 、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为第二段 ,写客中孤寂的感叹。

“垂柳”是眼中秋景 ,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 。

“ 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 ,十分形象。

“垂柳不萦裙带住 ”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

“谩长是 ,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

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

由此方见篇着“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 ,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

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 。

“燕辞归 、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全词第一段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 ,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

第二段写字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

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词确有其独到之处。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6880596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