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第一枝

朝代:作者: 史达祖 体裁: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

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

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

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

红欲断、杏开素面。

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

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

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注释注释: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到南宋时,咏物词已进入成熟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更重视写作技巧和形式美。

史达祖的这首咏物词以细腻的笔触,绘形绘神,写出春雪的特点,以及雪中草木万物的千姿百态。

此词大概作于词人独处异乡时的某年初春。

词的开头便紧扣节令,写春雪沁入兰心,沾上草叶,用兰吐花、草萌芽来照应“ 新暖 ”。

春风怡怡,花香草绿,但不期而至的春雪却伴来春寒,“东风”、“新暖”一齐被挡住了。

“巧沁”、“偷粘”,写的是在无风状况下静态的雪景。

“ 谩凝”二句引申前意。

春雪落在碧瓦之上,只是留下了薄薄的一层,“ 难留”二字更进而写出薄薄的积雪也顷刻消融,由此透出了春意。

唐代祖咏《终南望馀雪 》诗曾云:“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傍晚,又值下雪,理当寒冷,而暮寒“ 较浅 ”,更可见出确乎是春天即将要来临了。

“行天入镜 ”二句,是全词中唯独正面描写春雪的。

韩愈《春雪》诗云:“入镜鸾窥沼,行天马渡桥。

”意谓雪后,鸾窥沼则如入镜,马度桥则如行天。

以镜与天 ,喻池面 、桥面积雪之明净 ,这里即借以写雪。

“轻轻纤软”四字,写出了春雪之柔软细腻。

天气并不严寒,又无风,雪花不易凝为大朵。

因此,它才能沁入兰心,粘上草甲。

前结两句,宕开一笔,以“料”字领起,展开想象。

史达祖生于高宗绍兴末年,其祖籍是汴京,无缘省视家乡。

此处“故园”当指他在临安西湖边的家。

其《贺新郎·西湖月下》词有“同住西山下”之句,西山即灵隐山。

这里用双燕传书抒发念故园、思亲人之意。

重帘不卷乃“春雪”、“暮寒”所致,春社已过,已是春燕来归的季节,而重帘将阻住传书之燕。

睹物伤情,异乡沦落之感溢于言表。

过片续写春雪中的景物。

柳眼方青 ,蒙雪而白;

杏花本红,以雪见素,状物拟人,笔意精细。

接着笔意一转,连用两典写人。

“旧游忆着山阴”,用王徽之雪夜访戴逵,至门而返的典故;

“后盟遂妨上苑”,用司马相如雪天赴梁王兔园之宴迟到的故事。

梅溪颇具浪漫气质,面对一派雪景,不由想起古之文人雅士踏雪清游的情景,不禁心向往之。

“ 熏炉”二句,上承“障新暖”及“暮寒较浅”之意。

春天已来临,春雪却意外降临,使闲置不用的“熏炉”重又点起;

春雪推迟了季节,冬装还得穿些时候,做春衫的针线且可放慢。

后结二句补足前两句。

“ 凤鞋”系妇人饰以凤纹之鞋。

“ 挑菜”指挑菜节。

唐代风俗,二月初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游观其间,谓之挑菜节。

宋代沿袭了这种风俗。

“灞桥 ”句又用一雪典。

据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载:郑綮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

这里扩展开来说 ,暗示即使到了挑菜节,仍是寒气未褪,人心倦出的因素仍在,暗示出词人心境在这大地复苏时节的凄凉仍旧。

江浙一带有民谚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挑菜节下雪不足为怪。

这首咏雪词立意上虽无特别令人称道之处,却给人以美感,而成为梅溪咏物词中又一名篇,其妙处全在于其精工刻划。

此词题为“ 咏春雪”,却无一字道着“雪”字,但又无一字不在写雪。

且全词始终紧扣春雪纤细的特点来写,“ 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之春雪,决不同于“战罢玉龙三百万,败残鳞甲满天飞”之冬雪,“ 碧瓦难留”、“轻松纤软”均准确把握了春雪的特征。

这首词咏物又不滞于物,前结及下片“旧游”以下六句,均不乏想象与议论。

虚笔传神,极有韵味。

梅溪精于锻句炼字 ,如“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这一联,以柳芽被雪掩而泛白称之“白眼 ”,又以杏花沾雪若女子涂上铅粉,而谓之“素面”。

在不经意中用了拟人手法。

“青未了”、“红欲断”,准确地把握了分寸,笔致细腻,空灵而不质实。

后结二句,《花庵词选》谓其“尤为姜尧章拈出”,陆辅之《词旨》也将其录为警句,其长处也在于含蓄蕴藉。

“凤鞋 ”借指红妆仕女,“挑菜”点明节令,“灞桥”隐含风雪。

用一“ 恐”字领起,显得情致婉约,清空脱俗。

姜夔评梅溪词“ 奇透清逸”,此词可为代表。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695906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