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赋柑花

朝代:作者: 朱唏颜 体裁:

**微露,熏骨浓芳,清暑绝点珠玑。

不梦风寒,繁艳自有冰肌。

尽任蛮烟瘴雨,向炎州、偷换朱衣。

情缘短,绝无芳梦,飞度江*。

犹托传来纤手,蔼香名三日,赏遍吴姬。

纵使馨儿妖丽,谁与心期。

伤情坠楼恩重,忍尘沙、玉*珠遗。

余韵在,返清魂、环佩夜归。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释注释:以“秋声 ”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 ,欧阳修有《秋声赋》为赋之代表,而蒋捷这首《声声慢》亦堪称词中楷模了 。

在词中 ,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

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

”三句领起全词 。

点明这是菊花盛开 、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 。

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

“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 ,中间夹带风声。

”“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

风雨凄凉,长夜难眠。

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

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 。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

“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

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 。

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 。

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

“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

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 ,那么这会是谁呢 ?

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

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

”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

月亮沉落,号角声起。

军营中人马骚动。

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

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

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 ,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 ,灯前尚有砧声 ”。

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

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

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四千里梦 ”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

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 ”,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 。

“诉未了 ,把一半、分与雁声。

”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

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 。

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

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 愁人 ”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7329545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