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宫

朝代:作者: 周邦彦 体裁: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

桥上酸风射眸子。

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

不恋单衾再三起。

有谁知?

为萧娘,书一纸。

注释注释①萧娘:唐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唐人每以“萧娘”作为女子的泛称。

评解周邦彦词“语工而入律”,为后世词人尊崇;

其描写爱情,细腻委曲,确有独到之处。

本词末三句以前,闲闲写来,乍看初无深意,直至卒章点睛,乃觉通篇有情,无一浪语。

集评周济《宋四家词选》:此(词)亦是层层加倍写法,本只不恋单衾一句耳,加上前阕,方觉精力弥满。

薛砺若《宋诵通论》:这首《夜游宫》,把秋暮晚景,写得明净如画。

即中西最高的诗篇,其写景美妙处,亦不能过此。

-------------------------此词为伤离怀旧之作。

词的结构采用新巧的“悬念法”,先层层加重读者的疑惑,最后一语道破意蕴,读来跌宕顿挫,波澜起伏,委婉凄绝。

前两句写斜阳照水、水流千里的江景。

这是秋天傍晚最常见的景象之一,“ 斜阳照水”四字给人以水天空阔的印象,大类唐人“独立衡门秋水阔,寒鸦飞去日衔山(窦巩)的诗境 。

而从“叶下”二字写起,说斜阳从叶下照向江水 ,便使人如见岸上“ 官柳萧疏”一类秋天景象。

再者,由于看得到“叶下斜阳照水 ”,则其所在位置是近水处也可知。

这一点由下句“桥上”予以补出。

这两句虽未写到人,写景物是从人的所在处看出去,则无可疑。

由树下日照的局部水面 ,到卷浪前行的一派江水 ,到奔驰所向的沉沉远方 ,词人目之所注,心之所思,亦有“千里随波去”之势。

紧接“桥上酸风射眸子 ”一句 ,则把上面隐于句下的人映出 ,他站在小桥上。

风寒刺目,“酸”与“射”这两个奇特的炼字,给人以刺激的感觉,用来写难耐的寒风 ,比“寒”字“刺”字表现力强得多。

这人居然能“立多时”而不去,可见对外部世界的异常的态度。

换头三句,是深夜,在陋室。

“古屋寒窗”,破旧而简陋的居处,是隔不断屋外风声的,连水井旁的桐叶飞坠的声音也听得极清楚(虽则是“几片”)。

这是纯景语,其中夹有轻微的叹息。

这一连串的写景,恰如其分地摹状出一个愁绪满怀、无可排遣、客子的心境为下文作了铺叙。

“不恋单衾再三起 ”!

“再三 ”,则是起而又卧,卧而又起 。

“单衾”之“单”,兼有单薄与孤单之意。

这个惶惶不可终日之人 ,为何又惶惶不可终“ 夜”呢?

结尾三个短句“ 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方予点醒。

原来一切都是由一封书信引起的。

全词到此一点即止 ,余味甚长 。

有此结尾,前面的写景俱有着落,它们被一条的意脉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

三句本唐人杨巨源“ 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不过变“春思”作秋思罢了。

此词所表现的虽是思念情人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主题,写法上却颇有特色。

词之上下两片描写由傍晚斜阳到黄昏灯火,由桥上酸风到古屋寒窗的情景,时空依次推移,景物随时变换,感情随之深化,最后揭出“为萧娘,书一纸”的底蕴,写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7575306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