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船 闻卖杏花

朝代:作者: 史达祖 体裁:

不翦春衫愁意态。

过收灯、有些寒在。

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白发潘郎宽沈带。

怕看山、忆它眉黛。

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注释注释①过收灯:过了灯节。

②潘郎:见前词《夜合花》注。

评解本词因闻卖杏花而引起怀人之幽思。

上片着意描绘杏花春景。

初春季节,微雨轻寒,深巷无人,闻卖杏花。

下片写故园之思,怀人之情。

常记故园挑菜,忆他眉黛春山,鬓影裙腰。

而今潘郎憔悴,往事不堪回首。

全词生动而又细腻地描绘了明媚的春光,如丝的细雨,怀人的意态,绵绵的相思。

写得工丽倩巧,柔媚多姿。

集评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着意在结句。

杏花时节,正故园昔日挑菜良辰,顿忆鬓影裙腰之当年情侣,乃芳序重临而潘郎憔悴,其感想何如耶?

上阕咏卖花,款款写来,风致摇曳,春阴门巷,在幽静境中,益觉卖花声动人凄听也。

薛砺若《词学通论》:其词境之婉约飘逸,则如淡烟微雨,紫雾明霞;

其造语之轻俊妩媚,则如娇花映日,绿杨看雨。

他将这三春景色写得极细致而逼真。

---------------------------梅溪曾是权相韩侂胄门下掾吏,极受倚信,韩伐金败后,梅溪亦受牵连被贬出京,作者正当中年,故词中多悱恻悲怨之情。

但这首词却寄托杳渺,以思念情人写出,令人不知所指,只在片言只语中见出其落寞情怀。

首句极写春日无聊况味 。

“不剪春衫 ”,有两重意:一是无人为剪春衫,一是无意出外春游。

作者在《 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词中写道:“裁春衫寻芳。

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

”如今心事重重,意趣索然,唯有闭门不出 。

“愁意态”三字,补足句意。

次句转接得极妙。

仿佛是由于春寒料峭才不剪春衫,用意便觉渺远。

“收灯”,宋代习俗,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前后数日燃灯纵赏,赏毕收灯,市人争先出城探春。

可是,作者却无心探春,只轻点一笔“ 有些寒在”,便把词人难以为怀的境况托出 ,为下片追忆往事作了铺垫。

接以“小雨”三句,写听到卖杏花的情景。

尽管词人意绪寥落,不愿出门探春,可是,春天的信息还是传到这无人的深巷中。

写杏花之诗,宋人多有佳句,陈与义云:“杏花消息雨声中”,陆游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皆脍炙人口,而本词云“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馀韵悠长,却是典型的词语。

在恼人的春寒中,帘外,飘洒着丝丝细雨,深巷里阒寂无人,忽然,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勾起了词人无名的怅惘 。

情与景遇,一拍即合,下文便转入感慨与追忆。

“白发潘郎宽沈带 ”,是关键之笔。

晋潘岳《秋兴赋》中说自己三十二岁时便鬓发斑白,南朝梁沈约在写给徐勉的信中说自己因病消瘦,腰带也觉得宽了。

潘鬓沈腰 ,是诗词中常用的典实。

点出愁怨与无奈,芳节重临,年华荏苒,索居憔悴,往事凄迷——“怕看山、忆他眉黛 ”,至此方转入正题,点出佳节不出的真正原因,与上文“不剪春衫 ”等语相呼应。

《西京杂记》描写卓文君“ 眉色如望远山”,故诗词中常将佳人之眉与青山互喻。

作者《绮罗香》词云“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 ”,而本词说怕看山而想起伊人的眉黛,当有同样的感受。

末三句,尽态极妍,辞情俱到,诚为妙笔。

念念不忘的是伊人当年在故园中踏青挑菜的情景;

她那绿如芳草的罗裙,拖曳在如茵的芳草地上;

春日的艳阳,透过烟霭,斜照着她如云的鬓发。

结句为全词着意所在。

二月二日 ,为“ 挑菜节 ”,城中士女相率到郊外或园林中游现戏乐,这也是男女约会幽欢的好时机。

题中“闻卖杏花有感”之意,至此全出。

正月十八收灯之后,再过十多天便是挑菜节,卖花声声,触起心中的隐痛,中年情怀,就更是难堪了。

上下片今昔对比 ,均以清丽之笔出之,写芳春景物情事,风致嫣然,唯于两片首句略点愁意,正见梅溪词笔高处。

张镃评梅溪词“ 夺苕艳于春景,起悲音于商秦,有环奇警迈,清新闲婉之长,而无论荡汙淫之失”,至为切当。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7592753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