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朝代:作者: 向滈 体裁:

谁伴明窗独坐。

和我影儿两个。

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

无那。

好个恓惶的我。

注释注释:《全宋词》收录了向滈作品四十三首。

这些词除个别篇章之外,全都是叙写别情和孤独处境的。

由此可见作者长期为离愁所缠绕的生活与心理,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知道,这首《如梦令》中的情绪绝非无病呻吟或故作多情者可以比拟的。

羁旅当然是愁苦、寂寥的。

不过向滈的孤独似乎在离家别亲之外,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

向滈出生时正当南宋初期,正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候。

小朝廷采承妥协退让的国策;

广大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因受到创伤而更加强烈,因而,要求驱逐金、收复失地的呼声高涨。

为了给投降路线扫平障碍,统治阶级于是大规模地镇压抗战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那时的有识之士一方面眼看国力日衰,痛感空有报国之志而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又为个人渺茫的前途所烦愁,因此多半处在矛盾与伤感之中。

向滈在一首《临江仙》中说 :“ 治国无谋归去好 ,衡门犹可栖迟”,透露的正是爱国被冷落后的凄凉。

心情据此,我们认为这阕《如梦令》抒写的恓惶情绪中也包含有对时代苦闷的色彩。

李白《月下独酌》中有一首也写作者的孤独,全诗是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作者、影子、月亮在一起,又歌、又舞、又饮,颇有一点热闹气氛。

向滈此词写灯、影、人相伴,大半是受了李诗的影响,但两者的情调却是不一样的。

李白遇上的是唐帝国最强烈的时,他的个性既旷达不羁又积极向上,因而他的诗总是进取的,活泼的。

向滈则不然,生活在那个令人空闷的时代里,加上自己又长年同亲人隔绝,所以他不可能象李白那样即使在孤独之中也充满着希望与活力。

比如在这首词中就只有“ 灯 、“我”和“ 影儿”,无月,无酒,自然也无歌,无舞。

同样是写孤独,但向滈笔下却处处是绝望的影子。

这首词构思新颖,作者把“影儿”写入作品,用以反衬自己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这既避免了纯说愁苦的单调,又使词篇更具形象性,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词篇用“谁伴”二字开头,一上来就突出了作者在窗前灯下为孤独而久久苦恼的情态,由“谁”字发问,便把读者引向对形象搜索与寻求。

果然在问了千万声“ 谁伴 ”之后 ,作者终芋发现了只有“影儿”相伴。

虽有“影儿”相伴。

可是,就是这无言的、难以发现的影儿,况且也并不能“伴”得持久 :“灯烬欲眠时 ,影也把人抛躲。

”找到影儿作伴,为的是给自己寻求安慰,谁料灯灭后连“ 影儿”不复存在了,加倍衬出了自己的孤单,于是便喊出:“无那,无那,好个栖惶的我”(无那,即无奈的意思)。

影儿的恰妙运用,使抽象的愁思更为具体,行文也更生动。

与晏几道《 阮郎归 》词中“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之句,可以先后媲美。

自然,这阕词的新颖构思,还可以从结构的安排上看出来。

词作从独坐开始,用唯影相伴表现作者的孤单,这可以算是诗文中的佳境。

接着说“影儿把人抛躲”,则将旧境翻新,感情也被深化到了顶点。

向滈词以通俗、自然取胜。

这首《如梦令》语言平易,即使是今天的读者读他的诗,也很少有难解的词句。

从构思方面讲,它虽然有新颖的一面,但同时又不存在着做作的痕迹。

自个儿静静地坐在窗下,相伴的当然只有影儿了 。

到了“灯烬欲眠时”,当然影儿也就不见了。

到了结尾的地方,实际上是照直说出了问题的原委。

新颖与自然本是两种难以调和的风格,向滈却能把它们统一在一首小词中,这是很不容易的。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8187264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