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朝代:作者: 苏轼 体裁:

为向东坡传语。

人在玉堂深处。

别後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

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注释注释: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榦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在翰苑。

”当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苏轼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

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在“玉堂(翰林院)深处 ”,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

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

在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 ?

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

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

有此一问,便摇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

“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

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

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

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

“归去 ,归去 ”,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

“江上一犁春雨 ”,是说春雨喜降 ,恰宜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 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

“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

“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在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

但在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8201422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