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公子
弱柳丝千缕。
嫩黄匀遍鸦啼处。
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
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
曾画楼、见个人人否。
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庾信愁如许。
为谁都著眉端聚。
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
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
闲傍枕、百啭黄鹂语。
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注释注释:怀人之作,在古诗词中是多得数也数不清,要做到不和别人雷同实在不容易。
袁去华这首《 安公子》就以其构思别致、章法新颖而独有特色。
这首词从写初春景色入手:那嫩黄色的新柳带来万物苏生的消息,同时也使词人胸中思家的种子急剧萌芽,生长。
看见新柳 ,自然地想到当日离别时爱人折柳赠别的情景。
柳者,留也。
作者不但没有被留在家里,如今反而在外地羁留,这怎不教人睹物伤怀呢 ?
再说春浅衣寒,又加上风雨,有谁又不想象中的温暖呢?
所以前四句貌似写景 ,其实已笼得全篇之意。
《蕙风词话》卷三说:“作慢词,起处必须笼罩全阕 。
近人辄作景语徐引 ,乃至意浅笔弱,非法甚矣。
”这首词虽用景语开头 ,但景中含有浓烈的感情 ,这自然除了被人讥笑“意浅笔弱”的可能 。
“燕子来时”是由春天的到来而自然引出来的;
而燕子来自南方,又自然把作者的思绪牵向“了在南方的家乡”并产生人归落“燕”后的感情。
不过,作者没有正面说出这些意思,而只是问燕子在来时的路上是否看见了他的爱人。
这一问安排得轻灵新巧,极有韵味,也极情深。
况且问语中又设想爱人是在“绿水桥边路”旁的“画楼”上这不是又在暗示对方也在思念自己吗?
“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则直写对方情绪。
作者的本意是要写自己怀人,但这里却构思出一个人来怀自己的场面,这是很有意思的 。
刘永济以为这种方法是来自《 诗经》,他说 :“《 陟岵》之诗不写我怀父母及兄之情,而反写父母及兄思我之情,而我之离思之深 ,自在言外。
后世词人,神明用之,其变乃多。
⋯⋯先写行者念居者,复想居者思行者,两地之情,一时俱极:皆此法也。
”(《词论》)下片放下对方,又开始从自己方面叙说。
庾信作有《愁赋》,全文今已不见传,尚留有“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等句。
词中说象庾信那么多的愁为什么都聚在我的眉端?
这是自己向自己发问,问得颇有感慨。
庾信的愁,作者是从文章里看到的,这里设想聚在了自己眉端,这种想象也十分新鲜。
那么多愁都在眉端 ,如何受得了?
因而总得排遣,“独立东风弹泪眼”就是设想出来的遣愁法之一。
只是这一句写抛泪者形象,单独看来并没有多少特别的好处,但由于作者是在水边 ,而他的意中人也在“绿水桥边路”,所以他顿生寄泪的念头。
这一想法新鲜、大胆,设想的意境又十分美丽、浑厚。
假如真能寄得眼泪回去,那将比任何书信都能证明他诚挚的思念。
而且因为有了这一句 ,“独立东风弹泪眼”才脱俗超尘,放射出奇特的色彩。
可是语虽新奇,寄泪终究是办不到的。
痴想过后 ,眼前仍旧是“ 永昼”,是“春”,是“闲”,排愁无计的主人无奈何又向自己发出“ 人倦如何度”的问题,这连续的发问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词人举措茫然的神态和无处寄托的心情,愁思之深也由此更加突出了。
同样 ,“ 人倦如何度”的满意答案是没有的,“闲傍枕”就正好说明了并无度时良法,于是作者百无聊赖只好去听“ 黄鹂语”。
黄鹂鸣声悦耳,是否它真能稍解苦闷呢?
“ 唤觉来厌厌”,作者在黄鹂声中恍惚入睡,又被同样的声音唤醒,醒来后精神“厌厌”地,一点不振,因此我们知道黄鹂语不但没有使作者消忧,反而空添一段惆怅。
“残照依然花坞”,仍用景语结尾。
同开头呼应 。
“念永昼”以下数句,似从贺铸《薄幸》词翻出。
贺词去 :“正春浓酒暖,人闲昼永无聊赖 。
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
”总言愁闷无聊 、日长难度之意。
而此意,晏殊《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已先说破。
像午睡醒时、斜阳犹照之事,人人所曾经历,但构成意境,写入词章,则非有心人不能。
正如王国维所云“常人能感之而唯诗人能写之 ,故其入于人者至深”(《清真先生遗事·尚论》),因之能作此等语者也就不止一二人。
说是承袭也好,说是暗合也好,写来能大略有所变化增益便都可以留传下来。
总的说来这首词的想象和构思能不落俗套,结构又十委婉曲折。
《古今词论》曾说 :“填词,长调不下于诗之歌行长篇。
歌行犹可使气,长调使气,便非本色。
高手当以情致见佳。
盖歌行如骏马蓦坡 ,可以一往称快;
长调如娇女步春,旁去扶持,独行芳径,徙倚而前,一步一态,一态一变,虽有强力健足,无所用之。
”袁去华的《安公之》完全达到了这一点。
此外,这首词另一特点是下字准确、生动。
比如:“嫩黄匀遍鸦啼处”一句不仅声色俱全,而且用“匀”字写颜色,一方面使人觉得处处都有春色,另一方面又仿佛是从一处匀向别处,因而色彩都并不算浓。
这种著色法既符合初春的情调 ,也使色彩空灵透明 。
再如:写对方用“静掩云窗”,“掩”而且“静”则表达作者怀人已久已深的情怀 。
又,“ 尘满哀弦危柱”说尘已覆琴,当然是很久已经没有去整理了;
但对久不发声的弦 、柱仍然用“哀”“危”修饰,那么女主人内心的痛楚就是可想而知的。
再如 :“为谁都著眉端聚”用“都”“著”“聚”写愁,既显示了很深的愁思,又形象鲜明,似乎读者对此愁可见,可触。
还有:“独立东风弹泪眼”中的“弹”字能使抛泪有声,并且正因为有了它,“寄烟波东去”才有了根据。
出处引自"竹筠清课"http://www.zhuyunqingke.com/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84362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