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

朝代: 魏晋 作者: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注释注释①《乐府古题要解》说“七哀起于汉末”,这是当时的乐府新题。

曹植、阮瑀也各有《七哀诗》一首。

玉粲有《七哀诗》三首,不是同时所作。

第一首写乱离中所见,是一幅难民图。

大约作于初离长安的时候。

②西京:指长安。

无象:犹言无道或无法。

③豺虎:指李傕、郭汜等人。

初平三年(192)李、郭等在长安造乱。

遘:同“构”,造。

④委身:托身。

荆蛮:指荆州。

以上二句言离中原往荆州。

当时荆州未遭兵祸,去避乱的人很多。

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畅受学,和王氏是旧交,所以王粲全家去依投。

⑤攀:谓攀辕依恋。

⑥完:保全。

以上二句是作者所闻妇人的话。

⑦霸陵:汉文帝的葬处,在长安东。

岸,高地。

⑧下泉:《诗经》篇名。

《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

”末二句是说懂得作《下泉》的诗人为什么伤叹了,作者登临一代名主汉文帝的陵墓,遥望“豺虎”纷纷的长安,不免要象《下泉》的作者当乱世而思贤君。

品评这首诗记录了诗人在汉未初平三年 (192)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纵兵攻陷长安时的一段经历。

诗歌的语言质朴,但又处处透出诗人高妙的修辞功夫。

如“复弃中国去”中的“复”字,意味着诗人从眼前的动乱想到过去的流亡生涯,难以言状的伤痛和感慨都集中于一个“复”字之中了。

又如“白骨蔽平原”,以一个“蔽”字将积尸盈路、白骨累累的惨景异常鲜明地呈示出来,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诗人抓住饥妇弃子这一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汉末社会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景况及兵祸的惨毒。

尤其是饥妇的申诉,字字血泪,令闻者惨然。

这首诗在处理叙事与扦情的关系上很见功力。

此诗以叙事为主,在叙述中处处透出惨淡之色,在叙完饥妇弃子后,即“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转入感情的直接抒发,过渡自然。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92522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