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朝代:作者: 吴淑姬

谢了荼蘼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福不如归去下帘钩。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释注释:吴淑姬,生平不详 。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收录其词三首。

这一首《小重山》写的是一个独守闺房的女子对远方情人的思念。

这类抒发离愁别恨诗词,历代曾有多少词人墨客创作过 ,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

例如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

”这两首词,题材完全相同。

然有温庭筠这样的妙语在前,后人再想起这前人的成就,就非易事。

吴淑姬却能别出心裁,翻新花样,谋篇构思,绝无雷同。

这两首词的区别主要两点 。

其一温词着重写此女子倚楼所见,立足点在楼上;

吴词却从庭院写起,再登楼远望,立足点是移动的。

其二温词单写此女子等候远人不归的惆怅失望的情绪,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怨;

而吴词则将此女子青春将逝,与远人归来无望,两相对比,反映了一种深深的愁苦。

从本词具体描写看,其笔墨也非泛泛。

上片写暮暮之景,然却有新意她不写满地落红,而写枝上残花;

不写风雨摧花,而写风拂槐影;

不写杜鹃啼血,而写莺声犹娇。

不仅显得清丽新鲜,而且都与此女子的特定身份和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是从她独特的眼中看到独特的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你看,她写茶蘼,“谢了茶蘼春事休 ”,说的是茶蘼花谢,春天可算彻底结束了。

可现在犹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说明茶蘼将谢未谢,这里也就蕴含着春事将休未休 。

“花片子”是词人自铸新词,既通俗,又贴切。

“缀枝头”,给人的感觉,虽是残花,但仍有凄清之美。

同样,写“莺虽老”,但“声尚带娇羞”,也是将老未老。

这些不但是时序节物的准确刻画,也正是这位思妇青春将逝未逝,尚有美丽的面容,尚带娇羞的神态的真实写照。

“庭槐影碎被风揉”,槐影被风揉碎,春天被风吹走。

这不禁使她想自己的青春呢?

也将一起消逝。

因此,在她看来,这风揉碎了槐影,也揉碎了她的芳心。

我们从这缭绕唇吻的音节中,从这欲吐还吞,委婉曲折的笔法中,体味到词人在这里寄托了一种青春将逝的深沉的感慨。

下片“独自倚妆楼 ”,承上启下。

上片写此女子庭院所见之景,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

既不忍睹,遂回妆楼;

既回妆楼,更思远人;

既思远人,则倚楼凝望。

那么,她望到的又是什么呢?

在前人词中,温庭筠写道 :“过尽千帆皆不是”。

柳永写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

而在这首词中词人写道女主人公们都看到了舟,但皆不是所思远人的归舟,结果是从希望到失望。

而吴淑姬笔下的这位思妇,望到的却不是舟,而是“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

连天烟草,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浪涛滚滚,铺天盖地而来,哪里有归舟可见,简直丝毫的希望都没有,其愁苦可想而知。

用“一川烟草”来形容愁之大,愁之多,这在贺铸的《横塘路》词中已用过。

但在烟草后着一“浪 ”字,实属吴淑姬独创。

《古今词统》眉批云 :“竹浪、柳浪、麦浪与草浪而四 ”,即指吴淑姬自创新词“草浪 ”,直可与前人所创“竹浪、柳浪、麦浪”相媲美 。

“一川烟草”是静景“一川烟草浪”则是动景。

这里用来比喻愁思恰如连天草浪,滚滚袭来,极为生动贴切,也为下句“不如归去下帘钩”铺垫。

放下帘钩,意欲隔断草浪,挡住愁潮 ,然而这愁思是隔不断,挡不住的 ,“不如”两字 ,写出了主人公明知不能而强为之的痛苦心态。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自是警句。

“愁”字最后点出,使通篇皆有精神,有画龙点睛之妙。

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不正面写愁,从舟着眼,反衬愁之大;

然而吴淑姬这里先把愁比作“一川烟草浪 ”,极言愁之大之多,再将它与“心儿小”作强烈对比,落到容约而下。

两人写法不同,而各有千秋。

所以南宋黄昇评论说 :“淑姬女流中黠慧者,有词五卷 ,佳处不减李易字。

”这种评价是很客观的。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9817958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