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

朝代:作者: 欧阳修 体裁:

阑干十二独凭春。

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注释注释: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 ,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

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

“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

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

“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

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点绛唇》)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

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 、心情之焦切 。

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 、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

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

晴则色明。

“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

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

”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 ,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

“晴碧”句是“点”,“千里”两句为“染”。

“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 ,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 ,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 。

“行色”总括“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

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

“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

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 ,意别魂之飞扬 ”,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

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

“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 。

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 》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 更特地忆王孙”,“更”与“那堪 ”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

“忆王孙 ”本自“ 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

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

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

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 ,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 。

这一点,在此词中有集中体现。

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9854647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