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文·荆钗记

作者: 柯丹邱 朝代: 元代
第一出家门【临江仙】(末上)一段新奇真故事,须教两极驰名。三千今古腹中存,开言惊四座,打动五灵神。六府齐才并七步,八方豪气凌云,歌声遏住九霄云。十分全会者,少不得仁义礼先行。〔问答照常〕。【沁园春】才子王生,佳人钱氏,贤孝温良;以荆钗为聘,配为夫妇。春闱催试,拆散鸾凰。独步蟾宫,高攀仙桂,一举鳌头姓氏香。因参相,不从招赘,改调潮阳。修书远报萱堂,中道奸谋变祸殃。岳母生嗔,逼凌改嫁,山妻守节,潜地去......更多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

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

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庭闱(wéi):内舍。

多指父母居住处。

因用以称父母。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转:一作“急”。

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应:一作“还”。

同:一作“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

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

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

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

庭闱(wéi):内舍。

多指父母居住处。

因用以称父母。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转:一作“急”。

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应:一作“还”。

同:一作“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此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

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

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

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

“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

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

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

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

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

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

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

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

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

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

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

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

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

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

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

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

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

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

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

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

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

“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

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

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

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

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

“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

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徐竹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27-528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有妹......更多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有个游子字子美,满头蓬乱的头发盖过了耳朵。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终日跟在猿猴后面捡些橡树籽充饥,还是大冷天,山谷里太阳也下山了。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中原还是音信不通不能回去,我手脚都冻开裂了,皮肉坏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啊,我唱起第一首歌来已是悲伤不已,凄凉的风又为我从天上刮来。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长铲长铲有白木头做的杆啊,我就靠你活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山上大雪找不到黄精的幼苗,我的衣服怎么拉扯也盖不住小腿骨。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我和你一块空手回来,屋里男女饿的直哼哼,再没有别的声音。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啊,我刚唱起第二首歌来,邻居也为我惆怅不堪。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有三个弟弟在远方,想来三人都很消瘦没有哪个好一点。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生离死别辗转不相见,胡天尘土黑暗道路遥远。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东飞的鴐鹅后面跟着鹙鸧,怎么才能够送我到你们身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啊,我刚唱起第三首歌来,你回到什么地方收取兄长我的骨头?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我有个妹妹在钟离,她丈夫早早去世留下幼稚的儿女。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淮河浪高如蛟龙发怒,兄妹不见十年了,什么时候能相见?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想乘船前往相见因战乱难以成行,南国遥远旌旗众多。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啊,我唱起了第四首歌,树林中猿猴白日里也为我悲啼!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四面山里多风溪水水流湍急,冬天寒雨飒飒枯树被淋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这座黄蒿古城上空云雾晦冥化不开,因人烟稀少白狐黄狐到处欢腾跳跃。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我为什么会生长在穷乡僻壤?半夜未眠坐起百感交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啊,我唱起第五首歌,声音悠长,魂早归故乡去了,故招之不来。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同谷南边有龙生在万丈潭,古树的枝桠弯曲下垂。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树叶枯黄飘落龙正伏藏,东来的蝮蛇竟敢在龙湫上游泳。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我对此感到非常奇怪,哪里还敢出来?我想拨剑斩掉这怪物却犹豫不决。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啊,我从容地唱起第六首歌,溪谷为我也好像带有春意。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男子汉如果不成名很快就会老去,三年来忍饥挨饿走在荒山野岭。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长安卿相都是少年人,富贵应该要趁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山中的读书人都是旧相识,只与他们谈起那些令人很不愉快的往事。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啊,我唱起第七首歌,终止了吟唱,搁笔望天,只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36-140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有客:《诗经·周颂》:“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杜甫是寓居,故自称有客。子美,杜甫的字。杜甫和李白一样,都喜欢在诗中用自己的姓名或字号。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岁拾:“岁”指岁暮,因下句有“天寒日暮”之文,故可从省,兼以避重。旧诗因受字数限制,往往使用从上文或从下文而省的手法,必须合看,不能孤立作解。如杜甫《昔游》诗:“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观下文“寒芜”、“寒霜”诸句,知所谓“晚”,实指岁晚,亦因为字数所限而略去岁字。施鸿保《读杜诗说》疑“岁拾”当作“饥拾”亦非。橡:是一种落叶乔木,种类很多,名称也不一,南京叫栎树,浙江和东北都叫橡树,四川叫青杠树,是一种有食用价值的野生植物。橡栗,即橡子,江南人尝用来做成豆腐。狙(jū):猕猴。狙公,养狙之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芧,音序,亦即橡子。随狙公,可能是事实,因第四首提到林猿,可见这里是有猴子的。王维诗“行随拾栗猿”。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皴(cūn):皮肤因受冻而坼裂。皮肉死,失了感觉。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悲风”句:仿佛风也为我而悲恸。这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作用。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镵(chán):锄类。子:是称呼长镵。李因笃说:“说长镵宛如良友。”杨伦说:“叫得亲切。”其实,这种感情乃是从惨痛的生活体验中产生的。没有锄头,便掘不到黄独,性命交关,所以说“托子以为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黄独:是一种野生的土芋,可以充饥。戴叔伦诗“地瘦无黄独”。因雪大,所以无苗,难于寻找。胫:膝以下。衣短,故不及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子:仍指长镜。因雪盛无苗可寻,故只好荷镵空归。“男呻”句:是说空室之中,除单调的呻吟声外,别无所有,别无所闻。愈呻吟,就愈觉得静悄悄的。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有弟”二句:杜甫有四弟:颖、观、丰、占。这时只有占跟着杜甫。强,强健。何人强,是说没有一个强健的。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展转:到处流转。“胡尘”句:申明不相见之故。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鴐(jiā)鹅:似雁而大。鹙鸧(qiū cāng),即秃鹙。弟在东方,故见鸟东飞而生“送我”之想。“汝归”句:又翻进一层,莫说各自漂流,你纵得归故乡,而我究不知何住,你又到哪儿去收我的骨头呢?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钟离:今安徽凤阳县。良人:丈夫。痴:幼稚。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长淮”句:钟离在淮水南。浪高蛟龙怒,形容水路的艰险。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南国:犹南方,指江汉一带,箭满眼,多旌旗,极言兵乱。二句补写不见之由。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林猿”句:猿多夜啼,今乃白昼啼,足见我之悲哀,竟使物类感动。同谷多猿,故有此事。林猿旧作竹林,云是鸟名,非。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黄蒿”句:蔡梦弼说:“同谷,汉属武都郡,唐天宝元年更名同谷,其城皆生黄蒿,故云古城。”云不开,云雾晦冥。跳梁:犹跳跃。人少,故狐狸活跃。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穷谷:即上面四句所写的。中夜:半夜。阮籍《咏怀诗》。“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在旧社会,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是没有出路的。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魂招”句:是倒句。魂早归故乡去了,故招之不来。古人招魂育两种:一招死者的魂,一招活人的魂。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南有”句:同谷万丈潭有龙,杜甫有万丈潭诗。湫(qiū),龙潭。巄嵷(lóng zōng):楂桠貌。樛(jiū):枝曲下垂貌。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蛰(zhé),伏藏。蝮蛇:一种毒蛇。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我行”句:是说蝮蛇竟敢出游于龙湫,未免可怪。杨伦释“怪”作“畏”,以为杜甫怕蝮蛇而不敢出。“拨剑”句:为什么欲斩且复休?前人有两说:一谓“权不在己”、“力不能殄”,一谓“不足污吾刃”。按杜甫自言“疾恶如仇”,这里面确有文章。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溪壑”句:心有犹疑,故歌思亦迟,迟则从容不迫,故觉得溪壑也好像带有春意。第六首诗中的龙和蛇,大概是有所指的,但到底指什么人,也很难说。浦起龙注谓龙指皇帝:蝮蛇指安禄山、史思明。但如果真指安史,为什么又欲斩复休呢?沈德潜说:“言外有君子潜伏,小人横行之意。”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男儿”句:杜甫这年才四十八岁,过多的苦难,已使他变得衰老了。三年:从至德二载(年)至乾元二年(年)为三年。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长安”二句:是愤激、嘲笑的话。并不是杜甫真的羡慕富贵,真的劝人争取富贵。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宿昔:曩昔,即昔日。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仰视”句:杜甫是一个入世主义者,又有他的政治抱负,而今年老无成,故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36-140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有个游子字子美,满头蓬乱的头发盖过了耳朵。有客:《诗经·周颂》:“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杜甫是寓居,故自称有客。子美,杜甫的字。杜甫和李白一样,都喜欢在诗中用自己的姓名或字号。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终日跟在猿猴后面捡些橡树籽充饥,还是大冷天,山谷里太阳也下山了。岁拾:“岁”指岁暮,因下句有“天寒日暮”之文,故可从省,兼以避重。旧诗因受字数限制,往往使用从上文或从下文而省的手法,必须合看,不能孤立作解。如杜甫《昔游》诗:“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观下文“寒芜”、“寒霜”诸句,知所谓“晚”,实指岁晚,亦因为字数所限而略去岁字。施鸿保《读杜诗说》疑“岁拾”当作“饥拾”亦非。橡:是一种落叶乔木,种类很多,名称也不一,南京叫栎树,浙江和东北都叫橡树,四川叫青杠树,是一种有食用价值的野生植物。橡栗,即橡子,江南人尝用来做成豆腐。狙(jū):猕猴。狙公,养狙之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芧,音序,亦即橡子。随狙公,可能是事实,因第四首提到林猿,可见这里是有猴子的。王维诗“行随拾栗猿”。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中原还是音信不通不能回去,我手脚都冻开裂了,皮肉坏死。皴(cūn):皮肤因受冻而坼裂。皮肉死,失了感觉。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啊,我唱起第一首歌来已是悲伤不已,凄凉的风又为我从天上刮来。“悲风”句:仿佛风也为我而悲恸。这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作用。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长铲长铲有白木头做的杆啊,我就靠你活命。镵(chán):锄类。子:是称呼长镵。李因笃说:“说长镵宛如良友。”杨伦说:“叫得亲切。”其实,这种感情乃是从惨痛的生活体验中产生的。没有锄头,便掘不到黄独,性命交关,所以说“托子以为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山上大雪找不到黄精的幼苗,我的衣服怎么拉扯也盖不住小腿骨。黄独:是一种野生的土芋,可以充饥。戴叔伦诗“地瘦无黄独”。因雪大,所以无苗,难于寻找。胫:膝以下。衣短,故不及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我和你一块空手回来,屋里男女饿的直哼哼,再没有别的声音。子:仍指长镜。因雪盛无苗可寻,故只好荷镵空归。“男呻”句:是说空室之中,除单调的呻吟声外,别无所有,别无所闻。愈呻吟,就愈觉得静悄悄的。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啊,我刚唱起第二首歌来,邻居也为我惆怅不堪。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有三个弟弟在远方,想来三人都很消瘦没有哪个好一点。“有弟”二句:杜甫有四弟:颖、观、丰、占。这时只有占跟着杜甫。强,强健。何人强,是说没有一个强健的。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生离死别辗转不相见,胡天尘土黑暗道路遥远。展转:到处流转。“胡尘”句:申明不相见之故。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东飞的鴐鹅后面跟着鹙鸧,怎么才能够送我到你们身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啊,我刚唱起第三首歌来,你回到什么地方收取兄长我的骨头?鴐(jiā)鹅:似雁而大。鹙鸧(qiū cāng),即秃鹙。弟在东方,故见鸟东飞而生“送我”之想。“汝归”句:又翻进一层,莫说各自漂流,你纵得归故乡,而我究不知何住,你又到哪儿去收我的骨头呢?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我有个妹妹在钟离,她丈夫早早去世留下幼稚的儿女。钟离:今安徽凤阳县。良人:丈夫。痴:幼稚。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淮河浪高如蛟龙发怒,兄妹不见十年了,什么时候能相见?“长淮”句:钟离在淮水南。浪高蛟龙怒,形容水路的艰险。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想乘船前往相见因战乱难以成行,南国遥远旌旗众多。南国:犹南方,指江汉一带,箭满眼,多旌旗,极言兵乱。二句补写不见之由。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啊,我唱起了第四首歌,树林中猿猴白日里也为我悲啼!“林猿”句:猿多夜啼,今乃白昼啼,足见我之悲哀,竟使物类感动。同谷多猿,故有此事。林猿旧作竹林,云是鸟名,非。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四面山里多风溪水水流湍急,冬天寒雨飒飒枯树被淋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这座黄蒿古城上空云雾晦冥化不开,因人烟稀少白狐黄狐到处欢腾跳跃。“黄蒿”句:蔡梦弼说:“同谷,汉属武都郡,唐天宝元年更名同谷,其城皆生黄蒿,故云古城。”云不开,云雾晦冥。跳梁:犹跳跃。人少,故狐狸活跃。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我为什么会生长在穷乡僻壤?半夜未眠坐起百感交集!穷谷:即上面四句所写的。中夜:半夜。阮籍《咏怀诗》。“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在旧社会,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是没有出路的。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啊,我唱起第五首歌,声音悠长,魂早归故乡去了,故招之不来。“魂招”句:是倒句。魂早归故乡去了,故招之不来。古人招魂育两种:一招死者的魂,一招活人的魂。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同谷南边有龙生在万丈潭,古树的枝桠弯曲下垂。“南有”句:同谷万丈潭有龙,杜甫有万丈潭诗。湫(qiū),龙潭。巄嵷(lóng zōng):楂桠貌。樛(jiū):枝曲下垂貌。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树叶枯黄飘落龙正伏藏,东来的蝮蛇竟敢在龙湫上游泳。蛰(zhé),伏藏。蝮蛇:一种毒蛇。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我对此感到非常奇怪,哪里还敢出来?我想拨剑斩掉这怪物却犹豫不决。“我行”句:是说蝮蛇竟敢出游于龙湫,未免可怪。杨伦释“怪”作“畏”,以为杜甫怕蝮蛇而不敢出。“拨剑”句:为什么欲斩且复休?前人有两说:一谓“权不在己”、“力不能殄”,一谓“不足污吾刃”。按杜甫自言“疾恶如仇”,这里面确有文章。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啊,我从容地唱起第六首歌,溪谷为我也好像带有春意。“溪壑”句:心有犹疑,故歌思亦迟,迟则从容不迫,故觉得溪壑也好像带有春意。第六首诗中的龙和蛇,大概是有所指的,但到底指什么人,也很难说。浦起龙注谓龙指皇帝:蝮蛇指安禄山、史思明。但如果真指安史,为什么又欲斩复休呢?沈德潜说:“言外有君子潜伏,小人横行之意。”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男子汉如果不成名很快就会老去,三年来忍饥挨饿走在荒山野岭。“男儿”句:杜甫这年才四十八岁,过多的苦难,已使他变得衰老了。三年:从至德二载(年)至乾元二年(年)为三年。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长安卿相都是少年人,富贵应该要趁早。“长安”二句:是愤激、嘲笑的话。并不是杜甫真的羡慕富贵,真的劝人争取富贵。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山中的读书人都是旧相识,只与他们谈起那些令人很不愉快的往事。宿昔:曩昔,即昔日。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啊,我唱起第七首歌,终止了吟唱,搁笔望天,只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仰视”句:杜甫是一个入世主义者,又有他的政治抱负,而今年老无成,故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36-140

杂歌谣辞。大麦行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人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 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第二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9-60 2、 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04 3、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7-339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放生鱼鳖(biē)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水枕(zhěn)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péi)回。“水枕”句:躺在船里看山,不觉得水波起落,只见山头忽上忽下。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裴回:即徘徊。 乌菱白芡(qiàn)不论钱,乱系青菰(gū)裹绿盘。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芡:大型水生植物。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会灵观:据《汴京遗迹志》:“会灵观在南薰门外,宋祥符五年建,初名五岳观,观成,赐名会灵。南有奉灵园,东有凝祥池。” 献花游女木兰桡(ráo),细雨斜风湿翠翘。游女:出游的女子。 《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里指采莲女。木兰桡:用木兰树造的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桡:划船的桨,这里指小船。翠翘: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吴儿:指吴地之人,这里也代指采莲女。吴地,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小隐:谓隐居山林。 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中隐:指闲官。唐白居易《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可得”句:语出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偷闲意味胜长闲。”此处反其意而用之。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第二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9-60 2、 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04 3、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7-339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放生鱼鳖(biē)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水枕(zhěn)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péi)回。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水枕”句:躺在船里看山,不觉得水波起落,只见山头忽上忽下。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裴回:即徘徊。 乌菱白芡(qiàn)不论钱,乱系青菰(gū)裹绿盘。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芡:大型水生植物。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会灵观:据《汴京遗迹志》:“会灵观在南薰门外,宋祥符五年建,初名五岳观,观成,赐名会灵。南有奉灵园,东有凝祥池。” 献花游女木兰桡(ráo),细雨斜风湿翠翘。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游女:出游的女子。 《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里指采莲女。木兰桡:用木兰树造的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桡:划船的桨,这里指小船。翠翘: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吴儿:指吴地之人,这里也代指采莲女。吴地,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小隐:谓隐居山林。 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中隐:指闲官。唐白居易《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可得”句:语出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偷闲意味胜长闲。”此处反其意而用之。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第二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9-60 2、 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04 3、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7-339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二首诗是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北宋时,杭州西湖由政府规定作为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指1020年),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同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的名堂罢了。西湖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种植。诗的开头,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湖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水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便是不去管它们,它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湖的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己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水枕能令山俯仰”——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风船解与月裴回”——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不同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诗人想,如果是风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句写得饶有情趣。   第四首诗首句中的“游女”当是采莲女。因为从这一组五首诗看,苏轼应该始终都在望湖楼上,所以木兰桡上的该是“游女”。旁人不可能跳到水里给她们献花。倒是她们近水楼台,可以采了荷花献给别人。所以这第一句是写“游女”们献花给游客。水里采花的“游女”,应该就是采莲女了。天上下雨了,采莲女在湖中,首饰未免被打湿了。“无限芳洲生杜若”,屈原在《湘夫人》里有写过“搴汀洲兮杜若”,杜若代指各种香草。而“香草美人”是楚辞中最重要的意象,倒推可知,楚辞招在这里就是代指“香草”。“吴儿不识楚辞招”,是感慨采莲女不认识《楚辞》中的各种香草。杜甫《归梦》诗中有“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之句,“不用楚辞招”切合“有家难回”之意,与这里的“楚辞招”的意思完全不同。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7-339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0 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 胡光舟,周满江.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7

海畔(pàn)尖山似剑铓(máng),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畔:畔,边。

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

剑铓: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玉篇》卷十八:“鋩,刃端。

”秋:秋季。

割:断。

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若:假若。

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

千亿:极言其多。

《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散上:飘向。

一作“散作”。

峰头:山峰的顶端。

望:遥望。

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0 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 胡光舟,周满江.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7

海畔(pàn)尖山似剑铓(máng),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海畔:畔,边。

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

剑铓: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玉篇》卷十八:“鋩,刃端。

”秋:秋季。

割:断。

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若:假若。

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

千亿:极言其多。

《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散上:飘向。

一作“散作”。

峰头:山峰的顶端。

望:遥望。

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0 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 胡光舟,周满江.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7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这首诗,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

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

“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

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

道旁诸峰,真如剑铓。

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

”(《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

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

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自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

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

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

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使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

虽然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

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

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

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

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

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

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

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

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

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

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

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

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8-919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2:1249

南中荣橘柚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

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凤求凰

作者: 司马相如 朝代: 两汉
其一:【琴曲出自王实甫《西厢记》】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其二: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更多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作:有美人兮,见之不忘)有位俊秀的女子啊,我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我就像那在空中回旋高飞的凤鸟,在天下各处寻觅著凰鸟。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可惜那美人啊不在邻家。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我以琴声替代心中情语,姑且描写我内心的情意。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何时能允诺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希望我的德行可以与你相配,携手同在一起。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无法与你比翼偕飞、百年好合,这样的伤情结果,令我沦陷於情愁而欲丧亡。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凤鸟啊凤鸟,回到了家乡,行踪无定,游览天下只为寻求心中的凰鸟。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未遇凰鸟时啊,不知所往,怎能悟解今日登门后心中所感?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有位美丽而娴雅贞静的女子在她的居室,居处虽近,这美丽女子却离我很远,思念之情,正残虐着我的心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如何能够得此良缘,结为夫妇,做那恩爱的交颈鸳鸯,但愿我这凤鸟,能与你这凰鸟一同双飞,天际游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凰鸟啊凰鸟愿你与我起居相依,形影不离,哺育生子,永远做我的配偶。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情投意合,两心和睦谐顺。半夜里与我互相追随,又有谁会知晓?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展开双翼远走高飞,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使我悲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作: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áo)翔兮,四海求凰。翱翔:鸟回旋飞翔。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ěr)人遐(xiá)毒我肠。房屋;迩:近。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xié)颃(háng)兮共翱翔!颉颃:原指鸟上下翻飞,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zī)尾永为妃。孳尾:为动物交配繁殖,后多指交尾。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作:有美人兮,见之不忘)有位俊秀的女子啊,我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凤飞翱(áo)翔兮,四海求凰。我就像那在空中回旋高飞的凤鸟,在天下各处寻觅著凰鸟。翱翔:鸟回旋飞翔。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可惜那美人啊不在邻家。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我以琴声替代心中情语,姑且描写我内心的情意。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何时能允诺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希望我的德行可以与你相配,携手同在一起。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无法与你比翼偕飞、百年好合,这样的伤情结果,令我沦陷於情愁而欲丧亡。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凤鸟啊凤鸟,回到了家乡,行踪无定,游览天下只为寻求心中的凰鸟。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未遇凰鸟时啊,不知所往,怎能悟解今日登门后心中所感?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ěr)人遐(xiá)毒我肠。有位美丽而娴雅贞静的女子在她的居室,居处虽近,这美丽女子却离我很远,思念之情,正残虐着我的心肠。房屋;迩:近。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xié)颃(háng)兮共翱翔!如何能够得此良缘,结为夫妇,做那恩爱的交颈鸳鸯,但愿我这凤鸟,能与你这凰鸟一同双飞,天际游翔。颉颃:原指鸟上下翻飞,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zī)尾永为妃。凰鸟啊凰鸟愿你与我起居相依,形影不离,哺育生子,永远做我的配偶。孳尾:为动物交配繁殖,后多指交尾。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情投意合,两心和睦谐顺。半夜里与我互相追随,又有谁会知晓?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展开双翼远走高飞,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使我悲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其一:【琴曲出自王实甫《西厢记》】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其二: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自古至今,大多数男人总是令人失望。司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己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一首《白头吟》 ,“……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终老不相负。……”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也为她们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美丽的哀伤。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其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飘零随水转,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此段疑为不是卓文君所作,“百无聊赖”一段在卓文君死后数百年才出现,且当时转世这一说法并未流入中原)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   卓文君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这首《凤求凰》表达了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无限倾慕和热烈追求。相如自喻为凤,比文君为皇(凰),在本诗的特定背景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畅明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合了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为后人所不能逾越。后来的人根据二人的爱情故事,谱成了经久不衰的琴谱“凤求凰”,千年以来吟唱不已。   第一首表达相如对文君的无限倾慕和热烈追求。相如自喻为凤,比文君为皇(凰),在本诗的特定背景中有多重含义。其一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雄曰凤,雌曰凰。古人称麟、凤、龟、龙为天地间“四灵”,(《礼记·礼运》)凤凰则为鸟中之王。《大戴礼·易本名》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长卿自幼慕蔺相如之为人才改名“相如”,又在当时文坛上已负盛名;文君亦才貌超绝非等闲女流。故此处比为凤凰,正有浩气凌云、自命非凡之意。“遨游四海”更加强了一层寓意,既紧扣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羽弱水,莫(暮)宿风穴”(郭璞注《尔雅》引天老云)的神话传说,又隐喻相如的宦游经历:此前他曾游京师,被景帝任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相如志不获展,因借病辞官客游天梁。梁孝王广纳文士,相如在其门下“与诸生游士居数岁”。后因梁王卒,这才反“归故乡”。足见其“良禽择木而栖。”其二,古人常以“凤凰于飞”、“鸾凤和鸣”喻夫妻和谐美好。如《左传·庄公廿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铿锵。”此处则以凤求凰喻相如向文君求爱,而“遨游四海”,则意味着佳偶之难得。其三,凤凰又与音乐相关。如《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又《列仙传》载: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吹箫,凤凰皆来止其屋,穆公为作凤台,后弄玉夫妇皆乘凤而去。故李贺尝以“昆山玉碎凤凰叫”(《李凭箜篌引》)比音乐之美。文君雅好音乐,相如以琴声“求其凰”,正喻以琴心求知音之意,使人想起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音乐交浪,从而发出芸芸人海,知音难觅之叹。   第二首写得更为大胆炽烈,暗约文君半夜幽会,并一起私奔。“孳尾”,指鸟兽雌雄交媾。《尚书·尧典》:“厥民析,鸟兽孳尾。”《传》云:“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妃”,配偶。《说文》:“妃,匹也。”“交情通意”,交流沟通情意,即情投意合。“中夜”,即半夜。前两句呼唤文君前来幽媾结合,三四句暗示彼此情投意合连夜私奔,不会有人知道;五六句表明远走高飞,叮咛对方不要使我失望,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悲伤。盖相如既已事前买通文君婢女暗通殷勤,对文君寡居心理状态和爱情理想亦早有了解,而今复以琴心挑之,故敢大胆无忌如此。   这两首琴歌之所以赢得后人津津乐道,首先在于“凤求凰”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思想。相如文君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罗网和封建家长制的樊篱,什么“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什么“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仪礼·丧服》)什么“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班昭《女诫》)什么“男女……无币不相见,”(《礼记·坊记》)“门当户对”等等神圣礼法,统统被相如文君的大胆私奔行动崐踩在脚下,成为后代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一面旗帜。试看榜样的力量在后代文学中的影响吧:《西厢记》中张生亦隔墙弹唱《凤求凰》,说:“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在公公面前更以文君私奔相如为自己私奔辩护;《玉簪记》中潘必正亦以琴心挑动陈妙常私下结合;《琴心记》更是直接把相如文君故事搬上舞台……足见《凤求凰》反封建之影响深远。   其次,在艺术上,这两首琴歌,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即使是后人伪托之作,亦并不因此而减弱其艺术价值。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还故园诗

作者: 江淹 朝代: 南北朝

汉臣泣长沙。

楚客悲辰阳。

古今虽不举。

兹理亦宜伤。

山中信寂寥。

孤景吟空堂。

北地三变露。

南檐再逢霜。

窃值寰海辟。

仄见圭纬昌。

浮云抱山川。

游子御故乡。

遽发桃花渚。

适宿春风场。

红草涵电色。

绿树铄烟光。

高歌傃关国。

微叹依笙篁。

请学碧灵草。

终岁自芬芳。

杂剧·醉思乡王粲登楼

作者: 郑光祖 朝代: 元代
楔子(老旦扮卜儿上,诗云)急急光明似水流,等闲白了少年头。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老身姓李,夫主姓王,曾为太常博士之职,不幸病卒于官。先夫在日,止生一个孩儿,名唤王粲,学成满腹文章,只是胸襟骄傲,不肯曲脊于人,有他波父蔡邕丞相,数次将书来取,此子不敢前去。今日好日辰,我唤他出来,上京求的一官半职,光耀门闾,有何不可,王粲那里?(正末扮王仲宣上,云)小生姓王名粲,字仲宣,高平玉井人也。先父曾......更多
12345 共79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