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涉调】耍孩儿 咏鼓

作者: 睢玄明 朝代: 元代

乐官行径咱参破,全仗着声名过活。

且图时下养皮囊,隐居在安乐之窝。

咚咚的打得我难存济,紧紧的棚扒的我没奈何。

习下这等乔功课,搬得人赏心乐事,我正是鼓腹讴歌。

  【五煞】开山时挂些纸钱,庆棚时得些赏贺,争构阑把我来妆标垛。

有我时满棚和气登时起,一分提钱分外多。

若有闲些儿个了,除是扑煞点砌,按住开呵。

  【四】专觑着古弄的说出了,村末的收外科,但有些决撒我早随声和。

做院本把我拾掇尽,赴村戏将咱来擂一和。

......更多

杂剧·刘晨阮肇误入桃源

作者: 王子一 朝代: 元代
第一折(冲末扮太白星官引青衣童子上,云)吾乃上界太白金星是也。奉上帝敕命,遣临下界,纠察人间善恶。有天台山桃源洞二仙子,系是紫霄玉女,只为凡心偶动,降谪尘寰。又见天台县刘晨、阮肇,此二人素有仙风道骨,向因晋室衰颓,奸谗窃柄,甘分山林之下,修真练药,以度春秋。今日必上天台山采药,不免将白云一道,迷其归路。却化一樵夫,指引他到那桃源洞去,与二仙子相见,成其良缘,多少是好。但可惜刘、阮二人尘缘未断,终有......更多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

尽寻胜去,骤雕鞍紺幰出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

斗草踏青。

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

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

尽寻胜去,骤雕鞍紺幰出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桐树花开绚丽烂漫,一阵疏雨刚过,郊外一片晴明清新,如同洗过一般。

艳丽的红杏林犹如燃烧的火焰,浅红色的缃桃花装扮着郊野,美景似画屏。

清明踏青的人们倾城空巷而出,全都为游赏名胜而去。

人们纵马驾车奔向远郊。

暖风中吹来阵阵繁密清脆的管弦乐声,千家万户竞相奏起新颖美妙的音乐。

盈盈。

斗草踏青。

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

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远郊佳丽如云。

踏青队伍里,少女们采花斗草,艳丽妖冶的歌女递身迎合、不停地招呼交往。

对面路旁到处可见遗簪坠珥的欢饮不拘形迹之人,盛装美女更是纵横遍野。

面对如此众多佳丽,欢爱之情油然而生。

纵情畅饮,陶然大醉如玉山倾倒。

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

参考资料: 1、 谢桃坊.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2 , 2002 :第43-45页 2、 唐圭璋、钟振振.《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6-01:第2871-2872页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

尽寻胜去,骤雕鞍紺幰出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桐树花开绚丽烂漫,一阵疏雨刚过,郊外一片晴明清新,如同洗过一般。

艳丽的红杏林犹如燃烧的火焰,浅红色的缃桃花装扮着郊野,美景似画屏。

清明踏青的人们倾城空巷而出,全都为游赏名胜而去。

人们纵马驾车奔向远郊。

暖风中吹来阵阵繁密清脆的管弦乐声,千家万户竞相奏起新颖美妙的音乐。

幰(xiǎn):音显,车上帷幔。

盈盈。

斗草踏青。

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

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远郊佳丽如云。

踏青队伍里,少女们采花斗草,艳丽妖冶的歌女递身迎合、不停地招呼交往。

对面路旁到处可见遗簪坠珥的欢饮不拘形迹之人,盛装美女更是纵横遍野。

面对如此众多佳丽,欢爱之情油然而生。

纵情畅饮,陶然大醉如玉山倾倒。

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

踏青:春季郊游。

秦味芸《月令粹编》卷四引冯应京《月令广义》云“蜀俗正月初八日,踏青游冶”,又卷五引费著《岁华纪丽谱》云“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又卷六引李淖《秦中岁时纪》云“上巳(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旧俗以清明节为踏青节。

艳冶:艳丽,犹言妖冶。

递:驿车,驿马。

往往:处处。

珥:音耳,古代珠玉耳饰。

《仓颉篇》“珥,珠在珥也。

耳珰垂珠者曰珥。

”罍:音雷。

古器名,容酒或盛水用。

《诗·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尔雅·释器》郭璞注云“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

永:长,兼指时间或空间。

酲:音呈,病酒也。

参考资料: 1、 谢桃坊.柳永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2 , 2002 :第43-45页 2、 唐圭璋、钟振振.《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6-01:第2871-2872页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

尽寻胜去,骤雕鞍紺幰出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

斗草踏青。

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

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这首《木兰花慢》以描绘清明的节日风光,侧面地再现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升平时期的繁胜场面。

清明时节风和日暖,百花盛开,芳草芊绵,人们习惯到郊野去扫墓、踏青。

这首词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为再现对象,生动地描绘了旖旎春色和当时盛况,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气象,形容曲致”之作。

  起首六句二十四字,兼写清明乍雨、群花烂漫,点出春日郊游的特定风物。

起笔便异常简洁地点明了时令。

紫桐即油桐树,三月初应信风而开紫白色花朵,因先花后叶,故繁茂满枝,最能标志郊野清明的到来。

一个“拆”字,写尽桐花烂漫的风致。

“先清明”,经过夜来或将晓的一阵疏雨,郊野显得特地晴明清新,点出“清明之明”。

作者选择了“艳杏”和“缃桃”等富于艳丽色彩的景物,使用了“烧”和“绣”具有雕饰工巧的动词,以突出春意最浓时景色的鲜妍如画。

这首词的重点不于对动人春色的工笔描绘,所以自“倾城”句始,词进入游春活动的描述。

作者善于从宏观来把握整体的游春场面,又能捕捉到一些典型的具象。

“倾城,尽寻胜去”是对春游盛况作总的勾勒。

人们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熟食品,男骑宝马,女坐香车,到郊外去领略大自然的景色,充分享受春天的观乐。

“雕鞍”代指马,“绀幰”即天青色的车幔,代指车。

结两句,以万家之管弦新声大大地渲染了节日的气氛,词情向欢乐的高潮发展。

词的上片,诗人用浓墨重彩绘制出一幅生气盎然的清明踏青游乐图。

  词的下片着重表现江南女子郊游的欢乐。

柳永这位风流才子将注意力集中于艳冶妖娆、珠翠满头的市井妓女身上。

这富于浪漫情调的春天郊野,她们的欢快与放浪,作者看来,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趣味和色彩,而事实上也如此。

“盈盈”以女性的轻盈体态指代妇女,这里兼指众多的妇女。

她们占芳寻胜,玩着传统的斗草游戏。

踏青中最活跃的还是那些歌妓舞女们。

她们艳冶出众,尽情地享受着春的欢乐和春的赐与。

作者以“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衬出当日游人之众,排场之盛,同时也暗示这些游乐人群的主体是豪贵之家。

这是全词欢乐情景的高潮。

而作者对春之美好和生之欢乐的体验也抒发到了极致。

继而词笔变化,作者继以肯定的语气,设想欢乐的人们,佳丽之地饮尽樽里的美酒,陶然大醉,有如玉山之倾倒。

“罍”为古代酒器,即大酒樽。

词的结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醒。

”一句意思是,这些欢乐的人定是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

不能把这一句简单用“醉生梦死”去界定,实际上,柳永这里呕歌的是古代女子这难得的自由机会和场合中所迸发的生命的快乐。

   这首《木兰花慢》充分体现了柳词善予铺叙的表现特征。

诗人依赖调式变化、句式参差,造成了一种急促的节奏和繁密的语势;

同时又通过特色景物的点染,大量细节的描写和场面的铺陈,将描写对象加以铺张渲染,为全词带来一种繁复之美。

这是两宋时期广为传唱的“欢乐颂”和“春之歌”,体现了柳永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6-01:第2871-2872页 2、 吕明涛,谷学彝.《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出版,2010-4-1:第198-200页

鹧鸪天(立春后即事)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旧日桃符管送迎。

灯球爆竹斗先赢。

鹿门乱走团栾久,才到城门有鼓声。

梅弄雪,柳窥晴。

残年犹自冷如冰。

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

送东平赵孟益赴徽政院译史

作者: 陈著 朝代: 宋代

秀出东平礼乐关,将车来览小南山。

西风承命双亲下,上国媒身九译閒。

腾踏青云金驿去,笑迎绿发锦衣不。

气方锐处须珍重,莫把赠言为等閒。

探春(西湖十咏·苏堤春晓)

作者: 陈允平 朝代: 宋代

上苑乌啼,中洲鹭起,疏钟才度云窈。

篆冷香篝,灯微尘幌,残梦犹吟芳草。

搔首卷帘看,认何处、六桥烟柳。

翠桡才舣西泠,趁取过湖人少。

掠水风花缭绕。

还暗忆年时,旗亭歌酒。

隐约春声,钿车宝勒,次第凤城开了。

惟有踏青心,纵早起、不嫌寒峭。

画阑闲立,东风旧红谁扫。

风入松 三月三西郊即事

作者: 张可久 朝代: 元代

啁喳娇燕语茅茨。

红暗海棠枝。

双丫小髻谁家女,踏青归、三月三时。

淡淡郁金衫子,盈盈玉药钗儿。

避人忙掩女仙祠。

背后见腰支。

金鞭过客争回首,拉山翁、怀古成诗。

当日*萝村里,误人曾有西施。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何处深春好,春深万乘家。

宫门皆映柳,辇路尽穿花。

池色连天汉,城形象帝车。

旌旗暖风里,猎猎向西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阿母家。

瑶池长不夜,珠树正开花。

桥峻通星渚,楼暄近日车。

层城十二阙,相对日西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执政家。

恩光贪捧日,贵重不看花。

玉馔堂交印,沙堤柱碍车。

多门一已闭,直道更无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大镇家。

前旌光照日,后骑蹙成花。

节院收衙队,球场簇看车。

广筵歌舞散,书号夕阳斜。

何处深春多,春深......更多

无题二首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隐居的人不因游赏而感到疲倦,在秋天炎热邀请宾客时候,无人请我。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我在碧竹林中来回走动,惆怅想望,池水清清,但仍是寂寥无人。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野地里的花终被沾湿,风中的蝶强作妖娆。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种种忧愁不能排解,就算你我携手同行,我还是感到烦闷无聊。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72-73 .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2 .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偷:指羞涩,怕人看见。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芙蓉:荷花。《离骚》:“集芙蓉以为裳。”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筝(zhēng):乐器,十三弦。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背面:背着女伴。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隐居的人不因游赏而感到疲倦,在秋天炎热邀请宾客时候,无人请我。招邀:邀请。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我在碧竹林中来回走动,惆怅想望,池水清清,但仍是寂寥无人。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野地里的花终被沾湿,风中的蝶强作妖娆。裛(yì):沾湿。风蝶:风中之蝶。娇饶:柔美妩媚。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种种忧愁不能排解,就算你我携手同行,我还是感到烦闷无聊。不自聊:不能自行排遣,烦闷无聊。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72-73 .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2 .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其一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有专家研究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其二   这首诗是抒写诗人不得志之愁,或是描述睹物怀人之情,或是叙述当秋暑之愁时最贵邀请而实无人邀请之况,或是陈述因自己的“不自聊”虽值秋暑而不邀朋友同游的原因,有很多不同说法,莫衷一是。   最后一种观点较符合作者之秉性,而且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作者以诗人的视点,表现了一种世人常见的心理现象:即因主观的“不自聊”,亦即自己主观的不快乐,面对秋暑幽胜的客观风景,竟产生了一种错觉或幻觉,故眼前的碧竹清池也变得那样怅惘寂寥;露花风蝶,亦觉其强作娇饶。而且,这种错觉或幻觉也能传染周遭,影响他人。所以,此时此刻如果携君之手同游幽胜,不但不能提起不倦赏之幽人的游兴,反而徒然使君一起“不自聊”,不游也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之儒雅风范略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72-73 .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2 .

内家娇(林钟商)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煦景朝升,烟光昼敛,疏雨夜来新霁。

垂杨艳杏,丝软霞轻,绣山芳郊明媚。

处处踏青斗草,人人眷红偎翠。

奈少年、自有新愁旧恨,消遣无计。

帝里。

风光当此际。

正好恁携佳丽。

阻归程迢递。

奈好景难留,旧欢顿弃。

早是伤春情绪,那堪困人天气。

但赢得、独立高原,断魂一饷凝睇。

12345 共23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