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平赵孟益赴徽政院译史

作者: 陈著 朝代: 宋代

秀出东平礼乐关,将车来览小南山。

西风承命双亲下,上国媒身九译閒。

腾踏青云金驿去,笑迎绿发锦衣不。

气方锐处须珍重,莫把赠言为等閒。

风入松 三月三西郊即事

作者: 张可久 朝代: 元代

啁喳娇燕语茅茨。

红暗海棠枝。

双丫小髻谁家女,踏青归、三月三时。

淡淡郁金衫子,盈盈玉药钗儿。

避人忙掩女仙祠。

背后见腰支。

金鞭过客争回首,拉山翁、怀古成诗。

当日*萝村里,误人曾有西施。

阮郎归

作者: 冯延巳 朝代: 唐代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丝, 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 画梁双燕栖。

角声吹断陇梅枝,孤窗月影低。

塞鸿无限欲惊飞, 城乌休夜啼¤ 寻断梦,掩深闺,行人去路迷。

门前杨柳绿阴齐, 何时闻马嘶。

好事近·二十四番风

作者: 洪咨夔 朝代: 宋代

二十四番风,才见一番花鸟。

已是有人春瘦,正远山横峭。

踏青底用十分晴,半阴晴方好。

深院日长睡起,又海棠开了。

丁亥清明和昭德侄孙韵

作者: 何梦桂 朝代: 宋代

风吹苦栋结经寒,乾石青精屋半间。

泼火雨收春树绿,踏青人出画帘閒。

红颜白发悲欢事,旧日新年梦觉关。

满地落花啼鸟急,天涯游子几时还。

蓦山溪·草熏风暖

作者: 曹组 朝代: 宋代

草熏风暖,楼阁笼轻雾。

墙短出花梢,映谁家、绿杨朱户。

寻芳拾翠,绮陌自青春,江南远,踏青时,谁念方羁旅。

昔游如梦,空忆横塘路。

罗袖舞台风,想桃花、依然旧树。

一怀离恨,满眼欲归心,山连水,水连云,怅望人何处。

三台·清明应制

作者: 万俟咏 朝代: 宋代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

望凤阙、非烟非雾。

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

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

饧香更、酒冷踏青路。

会暗识、夭桃朱户。

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

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

清明看、汉宫传蜡炬。

散翠烟、飞入槐府。

敛兵卫......更多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

望凤阙、非烟非雾。

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梨花还染着夜月的银雾,海棠半含清晨的雨露,皇家宫苑关不住阳春,春光延伸到遥远的城门。

御沟里涨满新水,暗暗地流向南浦。

细柳垂丝丝金缕,东风平和静穆。

望壮丽宫阔高耸入云,那并不是烟雾霏霏的仙境。

清平时代,朝中和民间多么欢悦。

帝城条条大路,喧响着箫声鼓乐。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

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

饧香更、酒冷踏青路。

会暗识、夭桃朱户。

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黄莺儿歌声断续,小燕子飞来飞去。

绿水中倒映着岸边台榭,秋千影随水波荡漾不伍。

一对对游女,聚集着做斗草游戏,踏青路上洋溢着卖糖的香气,到处是携酒野宴的人,你也许会幸运地认识那人面桃花相映的朱门。

少年跨着雕鞍宝马,向晚时在一起欢聚,酣醉中,衣襟上沽惹着片片落红、点点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

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

清明看、汉宫传蜡炬。

散翠烟、飞入槐府。

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正是轻寒轻暖宜人的长昼,云天半阴半晴的日暮,在这禁火时节,青年们已把新妆试著。

岁华恰到最佳处,清明时看汉宫传送蜡浊,翠烟缕缕,飞进门前种槐的贵人府。

兵卫全都撤除,皇宫敞开千门万户,不再听到传诏宣旨,停止了一切的公务。

参考资料: 1、 朱孝臧 著 李炳勋 编注.宋词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165-167 2、 上疆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70-171 3、 沙灵娜.宋词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27-330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

望凤阙(què)、非烟非雾。

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梨花还染着夜月的银雾,海棠半含清晨的雨露,皇家宫苑关不住阳春,春光延伸到遥远的城门。

御沟里涨满新水,暗暗地流向南浦。

细柳垂丝丝金缕,东风平和静穆。

望壮丽宫阔高耸入云,那并不是烟雾霏霏的仙境。

清平时代,朝中和民间多么欢悦。

帝城条条大路,喧响着箫声鼓乐。

内苑:皇宫花园。

青门:汉长安东南门,后泛指京城城门。

浦:水边,这里泛指京城外面的江河。

凤阙:汉代宫阙名。

《史记·孝武纪》:“于是作建章宫······其东则凤阕,高二十余丈。

”《三辅故事》:“北有圜阙,高二十丈,上有铜凤皇,故日凤阙也。

”后泛指宫殿、朝廷。

非烟非雾:指祥瑞之气。

《汉书·天文志》:“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困,是谓庆云。

”庆云是一种彩云,古人迷信,认为是祥瑞之气。

九陌:汉长安城中有八街、九陌。

后来泛指都城大路。

骆宾王《帝京篇》:“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年旦开。

” 乍莺儿百啭(zhuàn)断续,燕子飞来飞去。

近绿水、台榭(xiè)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

饧香更、酒冷踏青路。

会暗识、夭桃朱户。

向晚骤、宝马雕鞍(ān),醉襟(jīn)惹、乱花飞絮。

黄莺儿歌声断续,小燕子飞来飞去。

绿水中倒映着岸边台榭,秋千影随水波荡漾不伍。

一对对游女,聚集着做斗草游戏,踏青路上洋溢着卖糖的香气,到处是携酒野宴的人,你也许会幸运地认识那人面桃花相映的朱门。

少年跨着雕鞍宝马,向晚时在一起欢聚,酣醉中,衣襟上沽惹着片片落红、点点飞絮。

乍:恰好,正是。

啭:鸟声宛转。

榭:建在高台上的宽敞屋宇。

斗草:古代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白居易《观儿诗》:“弄尘斗百草,尽日乐嬉嬉。

”饧(xíng):糖稀,软糖。

踏青:指春天郊游。

夭桃:茂盛而艳丽的桃花。

语出《诗·周南·桃夭》:“桃之天夭,灼灼甚华。

”漏永:夜漫长。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

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

清明看、汉宫传蜡炬。

散翠烟、飞入槐府。

敛兵卫、阊(chāng)阖(hé)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正是轻寒轻暖宜人的长昼,云天半阴半晴的日暮,在这禁火时节,青年们已把新妆试著。

岁华恰到最佳处,清明时看汉宫传送蜡浊,翠烟缕缕,飞进门前种槐的贵人府。

兵卫全都撤除,皇宫敞开千门万户,不再听到传诏宣旨,停止了一切的公务。

禁火:古俗寒食日禁火三天。

三分:很,最。

汉宫传蜡炬:唐韩翃《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槐府:贵人宅第,门前植槐。

收敛,引申为撤离。

阊阖:宫之正门。

住传宣:停止传旨、宣官员上殿。

休务:停止公务。

参考资料: 1、 朱孝臧 著 李炳勋 编注.宋词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165-167 2、 上疆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70-171 3、 沙灵娜.宋词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27-330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

望凤阙、非烟非雾。

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

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

饧香更、酒冷踏青路。

会暗识、夭桃朱户。

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

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

清明看、汉宫传蜡炬。

散翠烟、飞入槐府。

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全词用赋的铺张扬厉之笔法极力铺叙京城清明时节的节序风光,粉饰出一片虚假的太平繁荣景象。

词分上、中、下三片,上片写宫苑中的春景,由内及外;

中片写郊外之游,具体描写莺歌燕舞、各色人物游冶欢乐的情形;

下片写贵族宅院中的喜庆景象。

  上片写春到京城,将优美的春景,归结为“朝野多欢”、“箫鼓”盈衢的“太平气象”。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首二句写景,收入了梨花、海棠、夜月、朝雨这一系列意象,色彩清丽,并未沾染上多少宫廷的富贵气息。

“内苑春”四句写春意由皇宫内苑延向民间,渲染出一片春意融融的景象。

“东风静”四句,描写东风拂柳的春日景象和皇宫楼阙的巍峨,烘托出帝王之家的祥和与高贵。

东风和煦闲静,细柳静静地垂拂着金黄色的柳丝,远远望去,皇宫楼阙金碧辉煌,朦朦缥缈,却非烟非雾。

“好时代”四句全是颂扬之词,粉饰出一片虚假的太平景象。

  中片写市井之繁华热闹。

流莺宛转,燕子去来,近水台榭映秋千,成双游女戏斗草。

卖场携酒,踏青祭扫,游人往返不绝,犹有留情于“夭桃朱户”人家者。

仍归结为贵族子弟纵马豪饮的游冶逸兴。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

”这二句写莺歌燕舞,既是对景物的描绘,也象征着太平盛世的祥和安宁。

“近绿水”四句描写了荡秋千和斗百草两种游戏场面,姑娘们的嬉耍在无形之中为春天增添了不少美色。

“饧香更”四句描写了踏青路上的热闹景象,暗示了这也正是青年男女们恋爱的季节。

“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中片歇拍二句描写了富贵子弟的狂饮醉归,暗衬出一派醉生梦死的承平景象。

  下片借寒食清明习俗禁火,宫中以蜡烛分赐近臣,及弛禁开门,住宣休务等事,写皇上降恩,与百僚同乐,以此颂圣。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

”这二句交待了天气和节候特征,暗示天下风调雨顺,人心舒畅。

“禁火天”描写了民间“试新妆”的喜气,呈现出一派万象更新的可喜气象。

“清明看”四句,描写了宫廷传蜡烛“燃薪火”的盛况,进一步渲染了万象更新的盛世气象。

“敛兵卫”四句描写了节日里皇宫朝廷的安宁气象,“敛兵卫”而洞开宫廷大门,具体印证了前面的“太平”;

“又还休务”则是对“朝野多欢”的一个总的收束。

全词也在这样一片太平祥和的氛围中戛然而止。

  统观全篇,是一种竭力罗列铺陈的赋体写法。

比之于出自真情实感的抒情词作来,其文与价值或要逊色得多,但就当时文学现象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诗词体式“应制体”来看,也还是写得比较成功的,故得到一些评词者的赞许。

全词铺叙勾勒,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处处照应;

语言雅洁富丽,修饰精工自然,既具音律美,又具意境美。

参考资料: 1、 上疆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70-171 2、 沙灵娜.宋词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27-330

【般涉调】耍孩儿 咏鼓

作者: 睢玄明 朝代: 元代

乐官行径咱参破,全仗着声名过活。

且图时下养皮囊,隐居在安乐之窝。

咚咚的打得我难存济,紧紧的棚扒的我没奈何。

习下这等乔功课,搬得人赏心乐事,我正是鼓腹讴歌。

  【五煞】开山时挂些纸钱,庆棚时得些赏贺,争构阑把我来妆标垛。

有我时满棚和气登时起,一分提钱分外多。

若有闲些儿个了,除是扑煞点砌,按住开呵。

  【四】专觑着古弄的说出了,村末的收外科,但有些决撒我早随声和。

做院本把我拾掇尽,赴村戏将咱来擂一和。

......更多

江神子/江城子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梅梅柳柳斗纤秾。

乱山中。

为谁容。

试著春衫,依旧怯东风。

何处踏青人未去,呼女伴,认骄骢。

儿家门户几重重。

记相逢。

画桥东。

明日重来,风雨暗残红。

可惜行云春不管,裙带褪,鬓云松。

竹枝词九首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更多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瞿塘峡口之夔门。东汉初公孙述筑城。述自号白帝,因名。三国时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居于此,卒于城中永安宫。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山桃:野桃。上头:山头,山顶上。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瀼西:今重庆奉节瀼水西岸。陆游《入蜀记》:“土人谓山间之流通江者曰瀼。”縠文:水波纹。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兰桡:兰木桨。兰指木兰树,又名杜兰、林兰。但古诗、文中常说兰舟、兰桨、兰桡等,只是一种美称,不一定都是兰木所作。如屈原《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苏轼《前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亦本自屈原。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永安宫: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县城内。公元222年,蜀先主刘备自猇亭战败后,驻军白帝城,建此宫,次年卒于此。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城西门:此当指奉节城西门。滟滪堆:原是瞿塘峡口江中的大石(今已炸去),亦作“淫预堆”“犹豫堆”“英武石”“燕窝石”等。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瞿塘:瞿塘峡,在重庆奉节县。嘈嘈:水的急流声。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巫峡:在重庆巫山县东,湖北省巴东县西。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银钏二句:描写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江边汲水;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开荒种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46-349页 .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组诗写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 .刘禹锡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36-41页 .
12345 共23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