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二十首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近代

一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

二两条云岭摩天出,九曲黄河绕地回。

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三及及生存起竞争,流传神话使人惊。

铜头铁额今安在?

始信轩皇苦用兵。

四澶漫江淮万里春,九黎才格又苗民。

即今腿髻穷山里,此是江南旧主人。

五二帝精魂死不孤,嵇山陵庙似苍梧。

耄年未罢征苗旅,神武如斯旷代无。

六铜刀岁岁战东欧,石弩年年出挹娄。

毕竟中原开化早,已闻昉铁贡梁州。

七谁......更多

次韵学士兄桐庐道中

作者: 李弥逊 朝代: 宋代

溪水抱山曲,轻舟趁落霞。

烟尘多战壘,冠盖半浮家。

紫塞空归翼,黄河绝去槎。

从谁论此事,心折莫云赊。

吴仲庶殿院寄示与吕冲之马仲涂唱和诗六篇邀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

闻歌汴渠劳,谩缀汴渠诗。

汴水源本清,随分黄河枝。

浊流方已盛,清派不可推。

天王居大梁,龙举云必随。

设无通舟航,百货当陆驰。

人间牛骡驴,定应无完皮。

苟欲东南苏,要省聚歛为。

兵卫讵能削,乃须雄京师。

今来虽太平,尽罢未是时。

愿循祖宗规,忽益群息之。

譬竭两川赋,岂由此水施。

纵有三峡下,率皆麤冗资。

慎莫尤汴渠,非渠取膏脂。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庾信留仕北朝后,常常面对异域风物而起羁旅之叹。

但这首诗所描写的边塞景象,并不一定是即目所见,而是综合若干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再结合几个典故,构成冷落萧索的总体印象,借以抒写出心头的凄凉之感。

  “萧条亭障远,凄惨(一本作‘凄怆’)风尘多。

”浓郁的乡关之思中夹杂着尚未消磨的豪气,从诗中迎面扑来。

他本可以在故乡安乐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却又因故而漂零在异地他乡,屈仕敌国,远离家园。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诗人看不见故园的青山秀水,他想:黄河的那一面,应该就是故乡的城池吧?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苏武不在,易水犹寒,没有人能够明白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

壮士一去不复返,自己不知何时才能踏入故园。

“故园东望路漫漫”,诗人把最好的岁月留在了异国他乡。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最后借前面典故的字面意义,与前六句合成一个完整的境界,勾出了诗人遥望亭障关河,面对秋风寒水,在边塞的帐幕中晨起悲歌的形象。

  在格律上,此诗除第二句为三平调外,其余各句平仄粘对都暗合五言律诗的规则,已可视为唐人五律的先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奉和平邺应诏诗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天策引神兵。

风飞扫邺城。

阵云千里散。

黄河一代清。

圣节日望拜黄牛祠前退读众碑感而有作

作者: 洪咨夔 朝代: 宋代

蜀在八极间,卦位西南坤。

万里泝天险,三峡为坤门。

巨灵擘太华,飞出黄河源。

余刃落巴山,巉绝雷斧痕。

众崖束长江,水石相吐吞。

轰豗九鳌战,汹涌万马奔。

高低建瓴峻,上下竹节繁。

操舟失毫厘,虀粉千丈浑。

滩名鼎无义,造物疑少恩。

黄牛压其漘,坐睨惊涛翻。

入门两石马,耳缺蹄噭存。

行人纷乞灵,熏燎迷旗旛。

摩挲几丰碑,飒沓篪应埙。

醉翁事已怪,无尽语不根。

黄能羽渊魄,苍牛离堆魂。

逞奇角异说,终莫探厥原。

或指峡名揭,或取......更多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作者: 萨都剌 朝代: 元代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

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

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

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

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

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

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送人归秦州

作者: 沈周 朝代: 明代

江城十月风凄凄,客子告我归关西。

长途短日双泪落,苦忆妻孥惊鼓鼙。

延安绥德边报急,秦州在陷家当失。

黄河冻合胡马健,倏来度冰如踏石。

奈何主将与监军,玩寇自顾舟中敌。

驻兵无常惑饷道,远输岂顾烦民力。

刍辋计万不计千,骡驼不足不得前。

委山积云两遭烬,旋买一束银三钱。

官司敛价挞闾里,妇女唬咷脱簪珥。

役穷财竭心易失,衅端恐在萧墙里。

杞人闻之搔白头,落日倚襟江上楼。

呜呼韩范不复作,极目秦云空自忧。

杂剧·破苻坚蒋神灵应

作者: 李文蔚 朝代: 元代
第一折(冲末扮苻坚领卒子上)(苻坚云)府库充实聚宝珍,数年修政以安民。强兵富国兴王地,守治长安号大秦。某乃秦公苻坚是也。原祖中蒲人氏,我父乃蒲洪,授都督之职,后改姓苻。永和六年十一月,某将兵入长安,初归民心未定,某遣使赴建康,各举孝悌廉直。有吕婆楼举王猛有谋略之才,某招纳用之,某拜他为军师。修政以来,开辟田畴,练习军士,因此上国富兵强,数载秦国大治。某心中惟有一件大事,未曾称意。某与军师商议,看此......更多

北风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

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

她的夫君到长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

长城那个地方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

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

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05 .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

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

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yuán)台。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

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é)摧。

双蛾:女子的双眉。

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

良,实在。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bǐng)靫(chá)。

鞞靫:当作鞴靫。

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此反其意而用之。

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

裁,消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05 .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

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

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

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yuán)台。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

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é)摧。

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

双蛾:女子的双眉。

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

她的夫君到长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

长城那个地方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

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

良,实在。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bǐng)靫(chá)。

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鞞靫:当作鞴靫。

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

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

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此反其意而用之。

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

裁,消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05 .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

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

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

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

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

“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

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

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

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

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

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

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

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

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

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

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

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

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

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

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

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

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

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

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

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

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

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

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

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张明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34-236 .

678910 共45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