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十咏·蒙池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潆渟幽壁下,深净如无力。

风起不成文,月来同一色。

地灵草木瘦,人远烟霞逼。

往往疑列仙,围棋在岩侧。

奉和裴令公夜宴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天下苍生望不休,东山虽有但时游。

从来海上仙桃树,肯逐人间风露秋。

令狐相公自太原累示新诗,因以酬寄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飞蓬卷尽塞云寒,战马闲嘶汉地宽。

万里胡天无警急, 一笼烽火报平安。

灯前妓乐留宾宴,雪后山河出猎看。

珍重新诗远相寄,风情不似四登坛。

重送浙西李相公顷廉问江南已经七载…领旧地新加旌旄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江北万人看玉节,江南千骑引金铙。

凤从池上游沧海, 鹤到辽东识旧巢。

城下清波含百谷,窗中远岫列三茅。

碧鸡白马回翔久,却忆朱方是乐郊。

别友人后得书因以诗赠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前时送君去,挥手青门桥。

路转不相见,犹闻马萧萧。

今得出关书,行程日已遥。

春还迟君至,共结芳兰苕。

酬湖州崔郎中见寄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风筝吟秋空,不肖指爪声。

高人灵府间,律吕伴咸英。

昔年与兄游,文似马长卿。

今来寄新诗,乃类陶渊明。

磨砻老益智,吟咏闲弥精。

岂非山水乡,荡漾神机清。

渚烟蕙兰动,溪雨虹蜺生。

冯君虚上舍,待余乘兴行。

赠致仕滕庶子先辈(时及第人中最老)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朝服归来昼锦荣,登科记上更无兄。

寿觞每使曾孙献, 胜境长携众妓行。

矍铄据鞍时骋健,殷勤把酒尚多情。

凌寒却向山阴去,衣绣郎君雪里行。

嫦娥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6-217 .

云母屏(píng)风烛(zhú)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

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

”恒又作姮。

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6-217 .

云母屏(píng)风烛(zhú)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

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

”恒又作姮。

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6-217 .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

然而各家看法不一。

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

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

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

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

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

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

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

“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

“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

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

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

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

“嫦娥孤栖与谁邻?

”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

“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

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

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

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

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

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

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

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

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

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215-1216 .

暮秋独游曲江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秋恨又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22-223 .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春恨:犹春愁,春怨。

唐杨炯《梅花落》诗:“行人断消息,春恨几徘徊。

”生:一作“起”。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深知:十分了解。

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22-223 .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秋恨又成。

春恨:犹春愁,春怨。

唐杨炯《梅花落》诗:“行人断消息,春恨几徘徊。

”生:一作“起”。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深知:十分了解。

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22-223 .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刘熙载《艺概·诗概》独推李商隐诗“深情绵邈”,这首悼念所爱者的小诗便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佳作。

  这首七绝虽都是律句,但句与句之间不尽符合粘对规则。

作者故意让一二句之间不对,二三句之间不粘,并采用其独擅的字句重用的手法来叙事抒情。

冯浩赞此“调古情深”,正说出了这首以律句所写的古绝,声调感怆悲凉,情思缠绵哀痛的特点。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诗一开头就用缓慢沉重的语气喃喃诉说起作者内心的憾恨。

上、下句七字中有四字重复,类似的字句重用令人想起其七绝名篇《夜雨寄北》中关于“巴山夜雨”的吟咏,读来自有回环往复、似直而纡的情韵。

这两句赋中寓比,把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诗人的哀思有关。

句中春生、秋枯,恨生、恨成映衬对比,更丰富了诗的内涵。

这样,诗的前半从语气、字句、修辞、写法诸方面无不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悼亡的沉痛感情。

类斯情事在义山的悼亡诗中颇有可印证者,取以参读有助于对此诗内容旨意的理解。

《房中曲》云:“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大中三年(849)春,王氏已患病。

时义山因府主郑亚被贬,罢桂管幕职落魄返京。

夫妻久别重逢,无语凝噎。

了解义山长年飘泊,依人作游的经历,自会对其诗中“春恨生”的含意有较具体切实的理解。

第二年,诗人为生计所迫,又不得不奔波千里,到徐州卢弘止幕府。

《房中曲》又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大中五年(851)春,义山徐幕罢归,补太学博士,在京与爱妻一起度过最后几个月的光阴。

不幸王氏于秋天病殁。

“柿叶翻时独悼亡”、“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这些悼亡诗名句,正可说明其“秋恨成”所指为何。

“人世死前惟有别”,义山伉俪情深,却为着仕途生计夫妻常常在分离中,王氏遽尔病逝,这给诗人留下多大的憾恨。

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比较确切地把握其中叙事抒情的内容。

  “深知身在情长在”一句无限凄惋,将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

如此一往情深的悼亡语,正如其作于东川的《属疾》诗所云:“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

”他也只不过暂存人世,最为伤心的是常常触绪成悲,哀思难禁。

不过,这一句显得更为沉痛哀绝,唯《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情之语可以仿佛。

诗情亦由此臻于极至的境界。

  前三句是至情语,结句则新境再展,转用婉曲语作收。

又值幕秋之时,衰病垂幕的李商隐独游曲江,闻声起哀,触景伤情。

“怅望江头江水声”,他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

表面的视、听错乱,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怅恨茫然。

通感所谓声入心通,这里正说明其听觉、视觉、感觉的交融沟通。

诗人所视、所听并不真切,唯是思潮翻腾,哀痛难忍。

曲江流水引起他前尘如梦的回忆,往事难追的怅恨,逝者如斯的叹息。

诗戛然而止,却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尽之势。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22-223 .

端居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

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素秋:秋天的代称。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liáo)落月中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

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

素秋:秋天的代称。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liáo)落月中愁。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

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

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

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

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

“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

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

"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素秋,是秋天的代称。

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

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

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

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

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

”这评语很精到。

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

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

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

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

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

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

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

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

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

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

“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

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

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

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

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76-1177

4647484950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