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朝代:作者: 李白 体裁: 七古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注释注释:卢虚舟:范阳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

楚狂人:指陆接舆,系楚国狂人,曾狂歌而过孔丘,劝他不要做官。

二峰:指香炉峰和双剑峰。

1、绿玉杖:神仙所用之杖。

2、南斗:即斗宿星。

3、屏风九叠:形容山峰重叠,状如屏风。

4、青黛:青黑色。

5、九道:古代地志说,长江流到浔阳境内,分为九派。

6、谢公:指刘宋谢灵运。

7、琴心三叠:道家修炼的术语,意思是使心神宁静。

8、玉京:道家说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简析:这首诗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遇赦回来的次年,从汉口来到江西。

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

那时诗人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更加迫切了。

这首诗是咏叹庐山风景的奇绝,游览飘然,猛发学道成仙之欲望,并进而邀请同伴。

诗分四段。

首六句为第一段,是序曲。

以楚狂自比,对政治淡漠,透露寻仙访道隐逸之心。

“庐山”八句,为第二段,以仰视角度写庐山“瀑布相望”、“银河倒挂”、“翠影映月”、“鸟飞不到”雄奇风光。

“登高”八句为第三段,以俯视角度,写长江“茫茫东去”、“黄云万里”、“九派流雪”的雄伟气势,并以谢灵运故事,抒发浮生若萝,盛事难再,寄隐求仙访道,超脱现实的心情。

“早服”六句为第四段,想象自己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到达向往的自由仙界。

并以卢敖故事,邀卢侍卿同游。

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

“五岳寻仙不辞远”,可借以作事业追求者的警句。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

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象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

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

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

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

“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

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

为什么到庐山来呢?

是因为“好入名山游。

”后两句诗,既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谓序曲。

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

先写山景鸟瞰:“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

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

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

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象锦绣云霞般展开;

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

以上是粗绘,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

下面,则是细描:“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都是庐山绝景。

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描写: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

接着,笔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旭日初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

山势峻高,连鸟也飞不到;

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

诗人用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然后,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九道,古谓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

雪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

这几句意谓: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

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

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

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

何等雄伟,何等壮美!

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外苍苔没。

”石镜,传说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明净能照人形。

谢公,南朝宋谢灵运,尝入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

李白经过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重登庐山,不禁感慨万千。

这四句意思是:爱作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

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

人生无常,盛事难再。

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

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

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玉京,道教谓元始天尊居处。

诗人仿佛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

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

”“遂入云中。

”汗漫,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

九垓,九天。

太清,最高的天空。

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卢敖借指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

两句意谓:我李白已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

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

全诗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

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

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

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

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

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

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

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

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

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前人对这首诗的艺术性评价颇高:“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

……今观其……《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

”(见《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第三卷《正宗》)(何国治)出处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73_1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0521541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