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江
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
忽似妄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
注释注释:白居易作此诗时,正谪任江州司马,因公到江州附近的建昌江去,以渡口所见所感,写下了这首绝句。
诗表面上写渡口风光,其实蕴藏了深沉复杂的思想。
原来,白氏在长安作校书郎时,丁母忧去职,在长安附近的渭村住了四年。
他从风波险恶的宦场,来到农村的自由天地,心情十分坦荡舒畅。
丧服满了之后,他又被起用为太子左赞善大夫,还是卷进了宦海波涛。
仅仅一年,就因开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现在,他满怀忧郁地来到建昌江边,目击这渡口风光酷似渭河边上的蔡渡,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退居渭村时那种身心闲适的境地,回味起当时“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白居易《适意》)的心情来了。
可见,此时此地,他想起渭村,不止是渭村风景优美,人心淳朴,更重要的是,渭村是一个可以躲避政治风雨的安谧的小港;
在那里,他的心灵之舟可以安详宁静地停泊。
这首诗看似一幅淡墨勾染的风景画,其实是一首情思邈远的抒情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熔诗画于一炉。
诗的一、二句是一幅“待渡图”:一江修水,横在县城边,城郭房舍,倒映在清清江水里,见其幽;
渡船要教人唤,则行人稀少,见其静。
我们就在这幽静的画面上,看到立马踟蹰的江州司马待渡在水边。
陡然接个“忽似”,领起三、四句,又推出另一幅似是而非的“待渡图”。
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依然是一条江水,但这儿是渭水;
依然是一个渡口,但这儿是蔡渡。
所似者,微风吹拂着岸边的青草,如银似雪的细沙铺满滩头;
而毛毛细雨,把画面渲染得一片迷蒙。
无限往事,涌上心头;
无限归思,交织在这两幅既相似又不相同的画图里。
“草风沙雨”,色调凄迷,衬托出诗人幽独凄怆的心境。
这种出言平淡而造境含蓄深远的诗风,正是白居易的独特风格。
绝句规律,要转得出,结得好。
第三句“忽似”一转,立见感情跳跃,从而导出了无限风情的第四句。
这个“忽似”,妙在凌空而来,触景而及,推出了新的境界。
而这种突然而来的新境界,又正说明诗人经常想着渭村。
经常梦魂萦绕,才产生了这突然的联想,让我们于无声处,听到了诗人在高吟“归去来”!
钟惺在《唐诗归》里赞许白诗说:“看古人轻快诗,当另察其精神静深处……此乃白诗所由出,与其所以传之本也。
”这诗从“轻快”中取得“静深”之妙,全赖一转得之。
(赖汉屏)出处全唐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06157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