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愁歌

朝代:作者: 李贺 体裁: 七古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豕灰)。

注释注释:这首诗在描摹客观景物时,直接抒发了诗人愁苦愤闷的情怀,有如决堤而出的洪水,滔滔汩汩,一泻千里。

开头二句写景。

秋风萧瑟,草木干枯,傍晚时分,寒气袭人,路旁的花树呈现出愁惨的容颜。

很显然,诗人把自己的心理因素融和在外界的景物之中,使外在景物增添了生命的光彩,带有一种神秘的诱惑力。

三、四句写情。

秋气肃杀,满目萧条,诗人触景生情,直抒胸臆,表达了深沉的痛苦。

李贺二十一岁应河南府试。

初试告捷,犹如雏鹰展翅,满以为从此便可扶摇直上,不料有人以李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为由,阻挠他参加进士考试。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正是这种抑郁悲愤心境的写照。

这里的“枯兰”是由眼前的秋花引起的联想,用它来形容受到沉重打击之后忧伤绝望的“心”,奇特而又妥帖,形象鲜明,含义深厚。

兰花素雅,象征诗人高洁的胸怀;

兰花枯谢,则是他那颗被揉碎了的心的生动外现。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述诗人愁苦愤懑的情怀。

“衣如飞鹑马如狗”写衣着和坐骑,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显示自己穷困不堪的处境,笔墨清新,形象突出。

“临歧击剑”句,写行动而重在抒情。

击剑不是为了打斗,而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

“吼”字是拟物,也是拟人。

剑本来是不会“吼”的,这里用猛兽的咆哮声来比拟击剑人心底的“怒吼”。

如此辗转寄托,把抽象的感情变成具体的物象,不断地撼动着读者的心灵。

句首的“临歧”二字,含有哭穷途的意思。

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走哪条路好。

事实上眼前没有一条路可以通向理想境界了,这怎能不使人悲愤填膺!

“临歧击剑”,愁苦愤懑已极,怎样才能解脱呢?

唯一的办法只有求救于酒,以酒浇愁。

可是诗人身无分文,怎么办呢?

于是下马脱下“秋衣”,拿到酒店换酒。

这两句进一步表现诗人穷愁潦倒的生活境况。

试想,秋天的傍晚,寒气侵肤,诗人竟在这时脱衣换酒,可见已经穷困到什么样的地步!

衣不可脱而非脱不可,酒可不喝而非喝不行,可见已经苦闷到什么样的程度!

衣服当了,酒也喝上了,心中的愁苦是否解除了呢?

没有。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醉后呼天,天也不应,浮云蔽日,白昼如冥,看不到一点希望的光亮,怎不叫人忧心如焚!

写到这里,痛苦、绝望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结尾二句,诗意一折,写酒店主人好言劝慰,要他注意保重身体,不要让俗物填塞心胸。

感情愤闷到了极致,语气却故作跌落缓和之势,这二句,既起了点题的作用(诗题“开愁”,含有排解愁闷之意),同时深化了诗歌所表达的愤世嫉俗思想,显得深沉有力而又回荡多姿。

(朱世英)------------------------自慨诗。

注:1:华下:华山下。

2: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华容,华山也。

或,华容,花也;

碧影,叶也。

3: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撃剑生铜吼:飞鹑,衣服褴褛。

《荀子》:"子夏贫,衣如悬鹑。

" 鹑,鹌鹑。

马如狗,《后汉书》:"车 如鸡栖马如狗。

" 临岐,杨朱临岐而泣。

4: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旗亭,酒楼也,立旗于上。

贳,赊也。

宜阳,福昌。

5: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壶中,道家事。

或,醉中也。

6: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心骨,心神也。

填,推排意也。

,同 豗,音灰,相击也。

附:吴正子评曰: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云:长吉作此二句至二十七岁卒。

陈无己诗云:七十已强半,所余能 几何。

至四十九岁卒。

意语不祥如此,岂神明者先授之耶?

--------凤尾竹客 撰--------- 出处全唐詩卷三百九十二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0636794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