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其三

朝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注释南山:指江西庐山。

晨兴:早上起床。

兴,起。

理荒秽:除杂草。

理,整顿。

秽,田间杂草。

带月:披着月光。

带,一作“戴”。

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草木长:草木长得高。

长,这里易于作“长(chánɡ)”,因草木长得高,才易于打湿衣裳。

沾:沾湿。

愿无违:不要违背隐居躬耕的最初心愿。

古诗今译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里杂草丛生,豆苗却长得很稀。

早晨天亮就起来到田里锄草,晚上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高高的草木覆盖了狭窄的田间小路,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

衣裳湿了倒不重要,只要不违背我的初衷就行了。

赏析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晋浔阳柴桑(今属江西九江)人。

早年曾作过几次地方的小官,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即弃官归隐田园,直到老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后人所称赞。

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对我国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有作品《靖节先生集》传世。

《归田园居》共五首,本篇是第三首,写的是诗人的劳动生活情况和隐居田园的决心。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慌,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

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

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

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狭窄的小路被齐腰深的蒿草封盖着,晚上挂的露水打湿了诗人的衣裳,但衣服湿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初衷就足够了。

“衣沾不足惜”一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恰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更为充分。

这里的“愿”蕴含了诗人弃官归田以洁身自好的愿望,从另一个侧面看,也更能突出当时社会官场的腐败与黑暗。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白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带月荷锄归”,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粉饰。

然而正是这自然平白的诗句创造了作品醇美的意境,形成了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b52fb0100clnv.html-----------------------------------------其三(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2)。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3)。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4)。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5)。

〔注释〕(1)这首诗通过对躬耕田园的具体描写,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南山:指庐山。

稀:稀疏。

形容长势不佳。

(3)晨兴:早起。

理:管理,治理。

秽(hui 会):指田中的杂草。

带月:在月光下。

带同“戴”。

荷(hè贺):扛,肩负。

(4)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夕露:即夜露。

(5)不足:不值得。

愿:指隐居躬耕的愿望。

违:违背。

〔译文〕南山脚下把豆种,杂草茂盛豆苗稀。

晨起下田锄杂草,日暮月出扛锄归。

道路狭窄草茂密,傍晚露水湿我衣。

我衣沾湿不足惜,但愿不违我心意。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0718348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