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朝代:作者: 李白 体裁: 七古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注释李白题画诗不多,此篇弥足珍贵。

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再现了观画者复杂的情感活动。

他完全沉入画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深切,并通过一枝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笔予以抒发,震荡读者心灵。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

什么是名公“绎思”呢?

绎,是蚕抽丝。

这里的“绎思”或可相当于今日的所谓“艺术联想”。

“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地再现生活,这就需要“绎思”的本领,挥动如椽巨笔,于是达到“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

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个绝妙的说明。

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何等壮观,何等有气魄!

当然,这决不是一个山水的大杂烩,而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

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诗创作的写照和经验之谈。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

然后,开始摇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涛中,你想往哪儿去呢?

你何时才回去呢?

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

“征帆”两句写画船极妙。

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

苏东坡写画船是“孤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从不动见动,令人称妙;

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

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

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

“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

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

镜头再次推远,读者的眼界又开廓起来:“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这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画面的一些主要的细部,从“西峰”到“东崖”,景致多姿善变。

西边,是参天奇峰夹杂着飞瀑流泉,山下石块隆起,绿水萦回,泛着涟漪,景色清峻;

东边则山崖重叠,云树苍茫,气势磅礴,由于崖嶂遮蔽天日,显得比较幽深。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

但诗人感到,“无鸣蝉”并不因为这只是一幅画的原因;

“隐几(凭着几案)寂听”,多么出神地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

这一神来之笔,写无声疑有声,与前“孤舟不动”二句异曲同工。

以上是第二段,对画面作具体描述。

以下由景写到人,再写到作者的观感作结,是诗的末段。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这里简直令人连写画写实都不辨了。

大约画中的松树下默坐着几个仙人,诗人说,那怕是西汉时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吧。

然而紧接笔锋一掉,直指画主赵炎为“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赵炎为当涂少府(县尉的别称,管理一县的军事、治安),说他“讼庭无事”,谓其在任政清刑简,有谀美主人之意,但这不关宏旨。

值得注意的倒是,赵炎与画中人合二而一了。

沈德潜批点道:“真景如画”,这其实又是“画景如真”所产生的效果。

全诗到此止,一直给人似画非画、似真非真的感觉。

最后,诗人从幻境中清醒过来,重新站到画外,产生出复杂的思想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他感到遗憾,这毕竟是画啊,在现实中要有这样的去处就好了。

有没有呢?

诗人认为有,于是,他想名山寻仙去。

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象鲁仲连、张子房那样功成身退(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就桃源归隐,是太晚了,不免会受到“武陵桃花”的奚落。

这几句话对于李白,实在反常,因为他一向推崇鲁仲连一类人物,以功成身退为最高理想。

这种自我否定,实在是愤疾之词。

诗作于长安放还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带有那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

这样从画境联系到现实,固然赋予诗歌更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却又正显示了这幅山水画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并以优美艺术境界映照出现实的污浊,从而引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题画诗与作者的山水诗一样,表现大自然美的宏伟壮阔一面;

从动的角度、从远近不同角度写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

同时赋山水以诗人个性。

其艺术手法对后来诗歌有较大影响。

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等诗,就可以看作是继承此诗某些手法而有所发展的。

(周啸天)出处全唐诗:卷167_2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0761219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