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
水边杨柳麹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注释: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
《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
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
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细味诗意,可能也是写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象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
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
”烦者,劳也,是行者向送者表示谢意。
这一情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从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
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真是多情啊!
诗句以物比人,蕴含深情。
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
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
意谓,只有您如春风殷勤吹拂折柳那样,带着深沉真挚的感情来为我送行。
只有您对我这个远行人“最相惜”呀!
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激之情的深化和发展。
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而贴切,堪称巧比妙喻。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
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
正如宋谢枋得评此诗时所说:“杨柳已折,生意何在,春风披拂如有殷勤爱惜之心焉,此无情似有情也。
”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所常用的,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
”宋刘攽《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都是移情于物,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
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
我们说末两句耐人寻味,主要是采用了巧比妙喻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成功之处。
(林东海)出处全唐诗:卷333-100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1665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