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鱼
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注释注释:这是咏物诗中一首富于哲理的佳作,篇幅短小,意味隽永。
我国古诗中,最早写鱼的诗句见于《诗经·卫风》中的《硕人》篇。
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枯鱼过河泣》,则是以鱼为抒写对象的完整的全篇。
唐代咏物诗不少,然而写鱼的专篇仍然不多,所以这首《放鱼》是独具一格的难能可贵之作。
这首诗,题材独特,角度新颖。
作者既入乎其内,深入地体察了鱼的习性、情态和生活环境,作了准确而非泛泛的描写;
又出乎其外,由尺寸之鱼联想到广阔的社会人生,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受到诗中寓意的暗示和启发。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诗人在将鱼放生时对鱼的嘱咐,全诗以呼告式结撰成章。
“早觅为龙去”,一开始就运用了一个和鱼有关的典故,妙合自然。
《水经注·河水》:“鳣鲤出巩穴,三月则上度龙门,得度者为龙,否则点额而还。
”在我国古代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有鳞有须、能兴风作浪的神奇动物,因此,为龙或化龙历来就象征着飞黄腾达。
但诗人运用这一典故却另有新意,他是希望所放生之鱼寻觅到一个广阔自由的没有机心的世界。
一个“早”字,更显示诗人企望之殷切。
接着以“江湖莫漫游”句,须承而下。
“漫游”本是为鱼所独有的生活习性,但在这里,“莫漫游”和“早觅”的矛盾逆折,却又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悬念:为什么希望鱼儿要早觅为龙,又劝其莫漫游于江湖之中呢?
这就自然无迹地引发了下文:“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香饵”与“铦钩”也都是和鱼的生活与命运紧密相关的事物。
这两句诗一气奔注,分外醒人耳目。
铦,是锋利之意,“铦钩”与“香饵”相对成文又对比尖锐,那触目惊心的形象可以激发人们许多联想,“须知”使诗人告诫的声态更加恳切动人,而“触口”则更描摹出那环生的险要,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对鱼的怜惜、耽心的情态。
寥寥二十字,处处围绕着题目“放鱼”来写,用语看似平易,运笔却十分灵动而巧妙。
“寄托”是咏物诗的灵魂。
这诗抒写的是放鱼入水的题材,但它又不止于写放鱼入水。
诗人的目光绝没有停留在题材的表面,而是在具体的特定事物的描绘中,寄寓自己对生活的某种体验和认识,使读者从所写之物,联想到它内蕴的所寄之意。
这首《放鱼》寄意深远。
其特色一是小中见大地展开,二是由此及彼地暗示。
写的是具体的尺寸之鱼,却由鱼而社会而人生,抒发了封建社会中善良的人们对于险恶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感受。
所咏叹的是“放鱼”这一寻常事物”这一寻常事物,但诗人却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因而音流弦外,余响无穷,使人不禁联想到诗人自己和许多正直的人们的遭际而深感同情。
正如陶明濬《说诗札记》所指出的:“咏物之作,非专求用典也,必求其婉言而讽,小中见大,因此及彼,生人妙语,乃为上乘也。
”此诗可谓得其旨。
苏东坡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何况是咏物诗。
这首《放鱼》状物形象,含蕴深远,花蕾虽小却香气袭人,堪称咏物诗中的佳作。
(李元洛)出处全唐诗:卷570-3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21164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