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家别

朝代:作者: 杜甫 体裁: 乐府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注释《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

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

“天宝后”如此,那么天宝前怎样呢?

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

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

“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

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

“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

“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

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

“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

“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

“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

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

“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

“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

“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

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

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

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象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

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

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

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

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

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狐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

以下六句,层层转折。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

上句自幸,下句自伤。

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

“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

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

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

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

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

”(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

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

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

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

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

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

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

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

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

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

层次清晰,结构谨严。

诗人还善用简炼、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

“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谁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

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又怎敢横行无忌?

“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

其他如“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

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

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

诗中的主人公不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吗?

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

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

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

“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

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郑东甫在《杜诗钞》里说这首《无家别》“刺不恤穷民也”。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里说:“‘何以为蒸黎?

’可作六篇(指《三吏》《三别》)总结。

反其言以相质,直可云:‘何以为民上?

’”──意思是:把百姓逼到没法做百姓的境地,又怎样做百姓的主子呢?

看起来,这两位封建时代的杜诗研究者对《无家别》的思想意义的理解,倒是值得参考的。

(霍松林)----------------------------------------------《诗》:“乐子之无家。

”黄生注诗言内顾,无妻也;

言永痛,无母也。

母亡妻去,曲尽无家之惨。

寂寞天宝后①,园庐但蒿藜②。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③。

存者无消息④,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⑤,归来寻旧蹊。

(通章代为征之语。

首言乱后归乡,景情并叙。

)①谢朓诗:“寂寞市朝变。

”②《前汉·郊祀志》:“嘉禾不生,蓬蒿藜旁茂焉。

”③谢朓笺:“歧路东西,或以呜悒。

”④薛道衡诗:“一去无消息。

”⑤鲍照诗:“贱子歌一言。

”败归,谓邺城之败。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①。

但对狐与狸②,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③,一二老寡妻④。

宿鸟恋本枝⑤,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⑥。

日暮还灌畦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⑧。

(此段叙事,言归而无家也。

上六,说故里荒凉之状。

下六,说暂归旋役之苦。

日瘦,谓日色无光,气象惨凄)。

①《前汉·刘向传》:“寒日青无光。

”《楚辞》:“霜露惨凄而交下。

”②《本章》:“狐形似狸而黄,善能为魅。

”③《记》:“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

”④《汉书·元后传》:“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

”潘岳《关中记》:“夫行妻寡。

”⑤洙曰:人情之恋故乡,犹鸟之恋本枝,虽穷栖且安辞矣。

《独曲歌》:“宿鸟纵横飞。

”⑥江淹诗:“虽有荷锄倦。

”⑦颜延之《陶徽士诔》:“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

”《说文》:“田五十亩为畦。

”⑧《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说文》:“鼓,骑鼓也。

”鼙,与鞞同。

虽从本州役①,内顾无所携②。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③,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④。

生我不得力⑤,终身两酸嘶⑥。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⑦。

(此段叙情,言无家又别也。

上六,伤只身之莫依。

下六,痛亲亡之不见。

上章结出报国之忠,此章结出思亲之孝,俱有关于大伦。

杜诗有数句叠用开阖者,如云从役本州,幸之也。

内无所携,伤之也。

只身近行,非比远去,又以本州为幸矣。

家乡既尽,远近齐等,即在本州亦伤矣。

语意辗转悲痛。

无所携,无与离别者。

终转迷,言往无定所。

两酸嘶,谓母子饮恨。

为蒸黎,不得比于人数也。

此章八句起,后两段各十二句。

)①卢谌诗:“岂谓乡曲誉,谬充本州役。

”②左思诗:“内顾无斗储。

”宋袁淑议:“势必携离。

”③谢灵运诗:“家乡皆扫尽。

”④自天宝十四载至乾元元年,乱经五年矣。

《尔雅》:“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

”⑤《诗》,“生我劬劳。

”⑥陆厥诗:“酸嘶度扬越。

”⑦《诗》:“天生蒸民。

”毛苌曰:“蒸,众也。

”裴秀诗:“穆穆我后,矜兹蒸黎。

”朱子《诗传》:“黎,黑也,犹秦言黔首。

”卢元昌曰:先王以六族安万民,使民有室家之乐。

今新安无丁,石壕遣妪,新婚有怨旷之夫妇,垂老痛阵亡之子孙,至战败逃归者,又复不免。

河北生灵,几于靡有孑遗矣。

唐之危而不亡者,赖太宗德泽在人,而思明自殒于萧墙耳。

唐人作诗,多言遣戍从军之苦,而宋元以下无闻焉。

盖唐用府兵,兵即取之于民,故有别离室家,远罹锋镝,及亲朋送行,历历悲惨之情。

宋明之师,或用召募,或用屯军,出征临战,皆其身所习熟,而分所当为者,故诗人亦不复为哀苦之吟矣。

王嗣奭曰:上数幸诗,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

公往来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

又曰:《新安》,悯中男也,其词如慈母保赤。

《石壕》作者妇语,《新婚》作新归语,《垂老》、《无家》,其苦自知而不能自达,一一刻画宛然,同工异曲;

随物赋形,真造化手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出处全唐诗:卷217_36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2382142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