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夕酒醒
四弦才罢醉蛮奴,醽醁余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注释注释:本诗写诗人酒醒后刹那间的观感。
伴酒的乐声停了,赴宴的人们散了;
诗人不胜酒力,醉倒了。
当他一觉醒来,那翡翠色的烫酒水炉,还在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诗人睁开矇眬睡眼,呵,照明的红蜡已经烧短了,剩下那么孤零零的一枝,若明若暗地闪烁着微弱的光。
蜡脂融化着,点点滴滴,象凄凉的眼泪,不停地流,凝聚起来,竟化作了美丽多姿的珊瑚模样。
诗从“四弦才罢”、蛮奴醉倒落笔,不正面描写宴会场面,但宴会气氛的热烈,歌伎奏乐的和谐悦耳,朋友们举杯痛饮的欢乐,诗人一醉方休的豪兴,无不透过语言的暗示作用流露出来,给读者以想象酒宴盛况的余地。
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比正面直述既经济而又含蓄有力。
“蛮奴”上着一“醉”字,煞是妙极:既刻画了诗人畅饮至醉的情怀,又表明酒质实在醇美,具有一股诱人至醉的力量;
这“醉”字还为下文的“醒”渲染了醉眼矇眬的环境、气氛。
当诗人一觉醒来,“翠炉”的酒气仍然扑鼻,“馀香”诱人。
这个细节,不仅写出了酃醁质量高、香味历时不散的特点,而且点出了诗人嗜酒的癖性。
在古代,不得志的正直之士,往往和酒结下不解之缘。
这里,诗人虽只暗示自己嗜酒,但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愁。
手法可谓极尽含蓄、曲折之能事。
诗的后两句,写酒醒所见景象:“短”字,绘出红蜡残尽的凄清况味;
“一枝”,点明红蜡处境孤独;
“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残烛,似乎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凄凉的身世之感,物我一体,情景交融。
这时作者已进入中年,壮志未酬,人生道路不正象这一枝短残了的红蜡吗?
明胡震亨谓:皮日休“未第前诗,尚朴涩无采。
第后游松陵,如《太湖》诸篇,才笔开横,富有奇艳句矣”(《唐音癸签》卷八)。
我们将这首中举后写的《春夕酒醒》与得第前写的《闲夜酒醒》作比较,不难发现风格上的迥异。
《闲夜酒醒》大概是隐居于襄阳鹿门山时所作。
诗写道:“醒来山月高,孤枕群书里。
酒渴漫思茶,山童呼不起。
”也是写酒后醒来孤独之感。
诗虽“朴涩无采”,但语言清新,风格隽爽,意境幽豁,自不失为情韵飞扬的好诗。
《春夕酒醒》却完全是另一种风格。
“四弦”的乐声,酃醁的“馀香”,“翠炉”“红蜡”的色彩,“珊瑚”的美丽多姿,辞藻华丽,斐然多彩,正表现出“才笔开横”、文辞“奇艳”的艺术特色。
(邓光礼)出处全唐诗:卷615-16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26674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