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夕(一本下有旅怀二字)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释[注释](1)谢:落。
(2)楚:指湖南、湖北一带。
(3)蝴蝶梦:古代庄周曾梦见自己是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
(4)故园:故乡。
动:动辄,动不动。
经年:一年。
(5)华发:白发。
(6)五湖:泛指太湖,这里指作者的家乡。
[译文]水已流去,花也谢落,都显得这么无情,送走春光,一直过了楚地。
自己像庄周一样做梦,但梦中不是蝴蝶,而是万里之外的家,醒来但听到杜鹃鸟在枝头凄厉地啼叫,月亮当空照,已是三更时分。
故乡的书信,动辄经年都收不到,花白头发,被那春光催逼着从两鬓生出来。
自己是因在外有所求而不愿回去如果肯回去,也是很便当的,五湖烟波浩涉的风景有谁与我来争呢?
-------------------------------------崔涂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除夕有怀》)。
《春夕》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
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
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
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
“楚城”,泛指湘鄂一带。
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
这里,不是春风送我回故乡,而是我在异乡送春归。
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怎能不更加思念故乡?
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以下句句写的是思乡衷曲。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
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
上句巧写梦境。
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
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
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
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
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
子归!
……”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所谓“一叫一回肠一断”!
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
梦醒而更思乡,二层;
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
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
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
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读着这样的诗句,谁能不为异乡漂泊的诗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一联以景传情,下一联则直接诉说思乡之苦。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怎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呢!
这句中的一个“动”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而嗟怨的复杂的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
“书动经年绝”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
诗人愁家忧国到什么程度?
是“华发春唯满镜生”。
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却唯独生出了白发满头。
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
如此深愁,将何以解脱?
诗的最后两句更耐人寻味。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这两句是倒装,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
是我自己不回去呀!
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徬徨的心理。
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
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
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
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尾联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何庆善)出处全唐诗:卷679-74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2668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