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不是吗?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
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
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
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如今呢?
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
好呀!
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
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那么,田里的禾苗呢?
山上的树林呢?
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
」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
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
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
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
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
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
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霍松林)-------------------------------------------------黄鹤编在上元二年春,在成都作。
好雨知时节①,当春乃发生②。
随风潜入夜③,润物细无声④。
野径云俱黑⑤,江船火独明⑥。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⑥。
(潜入、细润,正状好雨发生。
云黑、火明,雨中夜景。
红湿、花重,雨后晓景。
应时而雨,如知时节者。
雨骤风狂,亦足损物。
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三四属闻,五六属见。
)①申涵光曰:“好雨知时节”,此《毛诗》所谓灵雨也。
周王褒诗:“时节无春冬。
”②《抱朴子》:藏华于当春。
《庄子》:“春气发而百草生。
”③《易》:“随风巽。
”《盐铁论》:周公太平之时,旬而一雨,雨必以夜。
④《吴志》:臧均曰:“继之以云雨,因以润物。
”细无声,即《盐铁论》所谓雨不破块也。
⑤沈约诗:“野径既盘纡。
”⑥何逊诗;
“澄江照远火。
”⑦梁简文帝诗:“渍花枝觉重。
”言经雨红湿,花枝若重也。
《杜臆》:“重字无人能下。
” -----------仇兆鳌 《杜诗详注》----------- 出处全唐诗:卷226_41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26704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