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注释注释:(1)宿:值晚班。
左省:唐代的门下省在皇宫之东。
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2)掖垣[音“原”]:宫殿旁的墙壁。
(3)临:居高临下。
(4)九霄:在此指高耸入云的宫殿。
(5)金钥:开锁的声音。
(6)封事:向皇帝奏事的人封上奏折以上呈。
唐时的拾遗,掌供奉讽谏,小则廷诤,大则上封事。
[译文]晚上,花枝掩隐在宫殿墙垣这之中,投林栖息的鸟儿啾啾鸣叫而过。
群星闪耀,皇宫的千门万户闪动;
皓月当空,高耸的宫殿愈显明亮。
夜值不睡,谛听宫门的声音;
风吹檐铃,想起百官上朝的马铃声。
明天上朝有奏本上呈,多次询问天亮了没有。
简析: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
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
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
所谓“封事”,就是密封的奏疏。
这首作于乾元元年(758)的五律,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忠勤为国的思想。
诗题中的“宿”,指值夜。
“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
看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
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
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
“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
“掖垣”本意是“左掖”(即“左省”)的矮墙,这里指门下省,交待值夜的所在地,扣“左省”。
两句可谓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
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
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
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
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
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
金钥,即金锁。
玉珂,即马铃。
两句是说自己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
风吹檐间铃铎,好象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
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
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
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自己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时辰几何?
后句化用《诗经·小雅·庭燎》中的诗句:“夜如何其?
夜未央。
”用在这里非常贴切自然,而加了“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觉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
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这首诗多少带有某些应制诗的色彩,写得平正妥贴,在杜甫五律中很有特色。
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
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吴小林)----------------------------------------鹤注公为左拾遗,属门下省,在东,故曰左省,亦曰左掖。
花隐掖垣暮①,啾啾栖鸟过②。
星临万户动③,月傍九霄多④。
不寝听金钥⑤,因风想玉珂⑥。
明朝有封事⑦,数问夜如何⑧。
(上四宿省之景,下四宿省之情。
花隐、鸟栖,日已暮矣。
星临、月近,夜而宿矣。
听钥、想珂,宿而起矣。
问夜未央,起而待旦矣。
自暮至夜,自夜至朝,叙述详明,而忠勤为国之意,即在其中。
《杜臆》:有风则铃锋皆鸣,故因而想及玉珂,在省中不得闻珂声也。
)①刘桢诗:“隔此西掖垣。
”掖垣,禁墙也。
②古乐府:“凤凰鸣啾啾。
”何逊诗:“日夕栖鸟喧。
”③生注“春星带草堂”,在月落之后。
“星临万户动”,在月出之前。
《汉书》:武帝起建章宫,有千门万户。
④庾阐诗:“翔虬凌九霄。
”以九霄对万户,指九重之地言。
访注比廊庙之上。
⑤生注本言不寐,用寝字方响。
《黄庭经》:“玉匙金钥常坚完。
”⑥杨方诗:“因风吐徽音。
”张华诗:“乘马鸣玉珂。
”梦弼曰:《本草》:珂,贝类,可为马饰。
是也。
蔡又引《旧书·舆服志》:五品以上,有珂伞。
凡车之制,三品以上,珂九子;
四品,七子;
五品,三子;
六品以下,去幰及珂。
师氏因以为导者所鸣之珂,其说不同。
阮籍诗:“置此明朝事。
”⑦《光武纪》:“诏百僚俱上封事,无有隐讳。
”《汉仪》:“密奏,皂囊封版,故曰封事。
”《唐书》:“补阙、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则上封事。
”《晋·傅玄传》:“每有奏劾。
竦踊不寐,坐而待旦,于是贵游慑伏,台阁生风。
”⑧阴铿诗:“愁人数问更。
”《诗》:“夜如何其?
夜未央,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鸾声锵锵。
”此诗下半截,全用其意。
赵汸曰: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谓之句眼。
如此二诗,三四动字、多字,五六湿字、低字之类,乃眼之在句底者。
《何将军山林》诗:“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低与暗乃眼之在第三字者。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抛与卧乃眼之在第二字者。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皆一句中具二字眼,剩、破、残、开、垂、折、绽、肥是也。
山谷云:拾遗句中有眼,篇篇有之。
推此可见。
杨仲弘曰:诗要炼字,字者眼也。
如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炼中间一字。
“地诉江帆隐,天清木叶闻”,炼末后一字。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炼第二字。
非炼归、入字,则是学堂对耦矣。
又如“瞑色赴春愁,无人觉来往”,非炼觉、赴字,便是俗诗,有何意味耶?
胡应麟曰:杜诗五律,结句之妙者,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无由睹雄略,大树日萧萧”,语皆矫健振劲,绝非铮铮细响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出处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225_22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26865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