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释注释:这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与《安贫》表现同一索寞情怀,而写法上大不相同。
《安贫》直抒胸臆,感慨万端;
本篇则融情入景,兴寄深微。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
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
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志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
郁闷无从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而已。
诗篇一上来,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
不光是醉,而且是连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后还要继续喝酒,以致衣服上溅满了斑斑酒痕。
这样反复渲染一个“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来了。
颔联转入写景。
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
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
不仅如此,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不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吗?
扩大开来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断送,不也可以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表征?
诗句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
这种把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情味隽永的效果,正是韩偓诗歌写景抒情的显著特色。
颈联再由写景转入抒情。
芳时,指春天。
芳时恨,就是春归引起的怅恨。
但为什么要说“人闲易有芳时恨”呢?
大凡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很注意时令变化的;
愈是闲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节的转换,鸟啼花落,处处都能触动愁怀。
所以这里着力点出一个“闲”字,在刻画心理上是很精微的。
再深一层看,这个“闲”字上还寄托了作者极深的感慨。
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闲散之中白白流过,令人眼瞪瞪望着它逝去而无力挽回。
这不正是诗人自己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沉痛告白吗?
下联“地迥难招自古魂”,则把自己的愁思再转进一层。
迥,偏远的意思。
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
诗人为惜春而寄恨无穷,因想到如有亲交故旧,往来相过,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岂不更叫人寂寞难堪?
当然,这种寂寥之感虽托之于“地迥”,根本上还在于缺乏知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韩偓此时的孤愤心情,同当年的陈子昂确有某种相通之处。
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借流莺的殷勤相顾,略解自己的春愁,表面上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调,实际上将那种世无知音的落寞感含蓄得更为深沉,表达得更耐人寻味。
通篇扣住“春尽”抒述情怀,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一层深一层地加以抒发,而又自始至终不离开春尽时的环境景物,即景即情,浑然无迹,这就是诗篇沉挚动人的力量所在。
(陈伯海)出处全唐诗:卷681-65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26994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