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浔阳望香炉峰①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②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③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注释① 香炉峰:又作“庐山”、“庐峰”。
② 挂席:又作“挂帆”。
③ 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
这首诗色彩淡素,浑成无迹,后人叹为“天籁”之作。
上来四句,颇有气势,尺幅千里,一气直下。
诗人用淡笔随意一挥,便把这江山胜处的风貌勾勒出来了,而且还传递了神情。
试想在那千里烟波江上,扬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
一路上也未始无山,但总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炉峰,这才见到了你,果然名不虚传!
”四句诗,一气呵成,到“始”字轻轻一点,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就显示出来了。
香炉峰是庐山的秀中之秀,在不少诗人的歌咏中常见它美好的身影。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望庐山瀑布》),在李白笔下,香炉峰青铜般的颜色,被红日映照,从云环雾绕中透射出紫色的烟霞,这色彩何等浓丽。
李白用的是七彩交辉的浓笔,表现出他热烈奔放的激情和瑰玮绚烂的诗风。
而此时的孟浩然只是怡悦而安详地观赏,领略这山色之美。
因而他用的纯乎是水墨的淡笔,那么含蓄、空灵。
从悠然遥望庐山的神情中,隐隐透出一种悠远的情思。
诗人以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
下半首以情带景,情是内在的,他又以空灵之笔来写,确如昔人评曰:“一片空灵”。
香炉峰烟云飘逸,远“望”着的诗人,神思也随之悠然飘忽,引起种种遐想。
诗人想起了东晋高僧慧远,他爱庐山,刺史桓伊为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禅舍名“东林精舍”。
据云那处所是:“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到这儿来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气肃”。
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绝弃尘俗,当然也是为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向往的了。
孟浩然是一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的人物,所以他那“永怀尘外踪”的情怀是不难理解的。
诗人在遐想,深深怀念这位高僧的尘外幽踪,这时,夕阳斜照,忽然隐隐约约听到从远公安禅之地的东林寺里传来阵阵钟声,东林精舍近在眼前,而远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见,空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一种无端的怅惘。
“空”字情韵极为丰富。
这儿是倒装句法,应该是先闻东林之钟然后得知精舍已“近”。
这一结余音袅袅,含有不尽之意。
且点出东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处。
“日暮”二字说明闻钟的时刻,“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加深了深远的意境;
同时,也是点题。
这首诗,诗人写来毫不费力,真有“挥毫落纸如云烟”之妙。
诗人写出了“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
然而尽管“精舍”很“近”,诗人却不写登临拜谒,笔墨下到“空闻”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远。
难怪主“神韵”说的清人王士禛极为赞赏此诗,把它与李白诗“牛渚西江夜”并举,用以说明司空图《诗品》中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境,还说:“诗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钱仲联 徐永端)出处孟浩然诗集校注,全唐诗:卷160_70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32155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