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归故山草堂

朝代:作者: 钱起 体裁: 七绝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注释:诗的第一句中的“谷口”二字,暗示了“故山草堂”之所在;

“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

以下云云皆称“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

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诗人曾说过:“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

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

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阴。

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

”(《题玉山村叟屋壁》)可以想见,春到谷口,当更具一番景色。

然而,此番归来却是“春风三月落花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

黄鸟,即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

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景象,才使得诗人欣喜地发现了另一种可贵的美──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

这就使诗人以压抑不住的激情吟诵出:“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怜”者,爱也。

爱的就是它“不改清阴”。

“不改清阴”,简炼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的内美与外美和谐统一的特征。

“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

知道雪霜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唐求《庭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竹石》)。

不都是在讴歌它“不改清阴”的品格吗!

钱起正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

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清人郑板桥的“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一诗,表现出来的情趣与意境,和钱诗倒十分相似,恰可共吟同赏。

“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

诗也可以说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所以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感染,而且它那深刻的蕴涵,令人回味无穷。

前人说:“员外(钱起)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

……文宗右丞(王维)许以高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大概指的就是这一类的诗吧!

(赵其钧)出处全唐诗:卷239_86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3360598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