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注释梁氏编在大历二年,今按诗云“残夜水明楼”,当是元年西阁作。
四更山吐月①,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②。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③。
斟酌姮娥寡④,天寒奈九秋⑤。
(上四咏将尽之月,下则对月自怜也。
四更山吐月,乃二十四五之夜。
月照水而光映于楼,故曰水明楼。
月魄留痕,如匣边露镜,此承吐月。
弯月挂檐,如钩上风帘,此承明楼。
月色临头,恐兔疑白发。
月影随身,如蟾恋裘暖。
从月色下,写出衰老凄凉之况。
姮娥独处而耐秋,亦同于己之孤寂矣。
黄生注对镜则见发,临风则增寒,五六句亦用分承。
寡妇孤臣,情况如一,故借以自比。
)①庾信诗:“四更天欲曙。
”吴均诗:“疏岑时吐月。
”②鲍照《拟古》:“明镜尘匣中,宝琴生网丝。
”庾信《镜》诗:“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
”枚乘《月赋》“隐圆岩而似钩。
”《西溪丛语》:沈云卿《月》诗:“台前疑挂镜,帘外自悬钩。
”尘匣二句本此。
又诗:“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③《后汉·天文志》注载《灵宪》之言曰:“月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蛤。
”刘孝绰诗:“攒柯半玉蟾,丛叶映金兔。
”《赵典传》:“大仪鹤发。
”庾信《竹杖赋》:“鹤发鸡皮。
”④苏武书:“子留斟酌。
”斟酌,代为思忖也。
庾肩吾诗:“姮娥随月落。
”杨慎曰:月中嫦娥,说始于《淮南》及张衡《灵宪》,其实因常仪占月而误也。
古者,羲和占日,常仪占月,皆官名,见于《吕氏春秋》。
《左传》有常仪靡,即常仪氏之后,俗讹为嫦娥,以仪娥音同耳。
《周礼注》仪娥二字,古皆音俄。
《易·小象》“失其义也”,叶“信如何也。
”《诗》“乐且有仪”,叶“在彼中阿”。
《太玄》“各遵其仪”,叶“不偏不颇”。
汉碑蓼莪皆作蓼仪,则嫦娥为常仪之误无疑。
⑤阮籍诗:如何似九秋。
梁元帝《纂要》:九秋,以九十日言之。
黄生曰:此诗写景精切,布格整密,运意又极玲珑,东坡但以“残夜水明楼”五字,称为绝唱,其比兴之深远,从来未经人道也。
又曰:叠用镜钩、蟾兔、姮娥,他人且入目生厌矣,一经公笔,顾反耐思,由其命意深而出语秀也。
宗武生日梁氏编在夔州诗内,得之。
黄鹤因首句“何时见”,遂疑宝应元年。
公在梓州,宗武在成都,其实首句不如是解也。
至德二载,公陷贼中,有诗云“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此时宗武约计五岁矣。
其后,自乾元二年至蜀,及永泰元年去蜀,中历八年,宗武约十四岁左右矣。
此诗都邑、乃指成都,其云“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则知作此诗,又在成都之后矣。
小了何时见?
高秋此日生①。
自从都邑语②,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③,..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④,休觅彩衣轻⑤。
(此以家学勋宗武。
小子何时见其生乎?
此日正其堕地时也,起作问答之词。
都邑语,成都之人夸语也。
公祖审言善诗,世情因而传述,故当精《文选》以绍家学,何必为采衣娱亲乎?
此乃面命之语,非遥寄宗武也。
)①宋子侯诗:“高秋八九月。
”②《大戴礼》:百里而有都邑。
③《颜氏家训》:“吾家风教,素为整密。
”④《吕氏春秋》:“精而熟之,鬼将告之。
”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东宫有书三万卷,集古人文词诗赋为《文选》三十卷。
⑤《列女传》:老莱子养二亲,行年七十,着五色彩衣,戏於亲侧。
凋擦筵初秩①,欹斜坐不成②。
流霞分片片③,涓滴就徐倾④。
(此叙生日情事。
宗武侍庭,故有筵秩。
凋瘵欹斜,自述老病。
流霞涓滴,思得仙将以起疾也。
此章,上八句,下四句。
)①《海赋》:“为凋为瘵。
”《诗》:“宾之初筵,左右秩秩。
”②庾信《小园贼》:“行欹斜兮得路。
”③《抱朴子》:项曼都,自言到天上,遇紫府仙人,以流霞一杯,饮之辄不饥渴。
庾信诗:“片片红颜落。
”④鲍照诗:“铜溪昼森沉,乱窦夜涓滴。
” -----------仇兆鳌 《杜诗详注》-----------出处全唐诗:卷230_67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34803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