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注释光秋:一作秋光。
顽:一作硕。
一块紫色而带青花的端州(今广东肇庆)石砚,何以如此获得李贺的赞赏?
原来端砚石质坚实、细润,发墨不损毫,利于书写,且造型美,雕琢精,唐代已享盛名,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时曾推为第一。
端砚以紫色者尤为世所重,唐代李肇《国史补》说:“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青花,即砚上的“鸲鹆眼”。
它本是石上的一处青筋,可说是石病,但偏偏为人宝视。
现在杨生正有这么一块青花紫石砚,无怪乎李贺要欣然命笔,一气写下这首笔饱墨酣的赞美诗了。
诗一开头,就把赞辞献给青花紫石砚的采制者端州石工,称他们“巧”技赛过“神”功。
“巧”、“神”这等字眼,用在这里,却力透纸背。
接着,用神奇的彩笔描绘采石工人的劳动。
唐代开采端砚石的“砚坑”,只有西江羚羊峡南岸烂柯山(一称斧柯山)的下岩(一名水岩,后称老坑)、中岩、上岩和山背的龙岩,其中仅下岩石有“青花”。
杨生此砚,应是下岩所产的“青花紫石”。
据宋无名氏《端溪砚谱》说:“下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
”又云:“下岩北壁石,盖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
”采石工人则在岩穴之下、浸淋之中操作。
可见“踏天磨刀割紫云”一句中的“踏天”,不是登高山,而是下洞底,踏的是水中天。
你看:灯光闪烁于水面,岩石的倒影反映于水面,是不是水面如天幕,倒影似凝云?
开石用锤凿,李贺既以石为“云”,自然就说用“刀割”了。
“天”而可“踏”,“云”而可“割”,把端州石工的劳动写“神”了。
“傭刓抱水含满唇”,“傭”是说把石块磨治整齐,“刓(wán完)”是说在石面上雕刻成型。
“唇”是砚唇,盛水处。
此句写磨制雕刻石砚,极言工技之精。
“暗洒苌弘冷血痕”,写紫石砚上的青花。
唐人吴淑《砚赋》说:“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
”人们所重,即此紫石中隐含有聚散的青花。
《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这里以“苌弘冷血痕”形容砚上青花。
清代朱彝尊云:“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
”(《曝书亭集》)青花在水中才显出它的美,故前句用“抱水”,此用“暗洒”二字,言“苌弘冷血痕”般的青花。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写置砚于书斋之中,试墨于日暖之候。
试墨时用水不多,轻磨几下,已墨香盈室。
此似写墨之佳──是最好的“松烟”和“麝香”所制;
而实则写砚之佳,容易“发墨”。
“干腻薄重立脚匀”,仍是写砚。
砚以“扣之无声”、“磨墨无声”为佳。
这块砚,石质干(不渗水)而腻(细润),砚体薄(平扁)而重(坚实稳重),砚品极佳。
故磨墨时,砚脚紧贴案上,不侧不倚,磨墨其上,平稳匀称。
“数寸光秋无日昏”,写墨的色泽皎洁如秋阳之镜,明净无纤毫昏翳。
“数寸”言砚体不大。
李之彦《砚谱》云:“惟斧柯山出者,大不过三四指”,正合“数寸”。
故末句的“宽硕”,适与此相对。
“圆毫促点声静新”,是说笔舔墨圆润饱满,砚不伤毫,驱使点画,纸上微有细静清新之声,盖非言砚有声也。
此句由墨写到笔,但还是归结到砚之美。
以上对青花紫石砚赞词已足,而意犹未尽,乃天外忽来一句──“孔砚宽硕何足云”。
“宽硕”各本多作“宽顽”,似不如“宽硕”与上文“数寸”相对为胜。
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称其出生地为尼山,好事者取尼山石为砚,借以“尊圣”。
然尼山砚实不堪用,徒有其名,故李贺结语谓“何足云”,与起句“端州石工巧如神”意思暗对。
一起一结,似无意,实有意。
诗人心中的天平,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
通篇写砚:砚质,砚色,砚型,砚体,砚品,砚德。
而砚之为用,又离不开墨、笔、纸,尤其是墨,故亦涉及。
它们虽作陪客,却借这几位佳宾来衬出了主人之美。
全诗一句接一句,一路不停,络绎而下,如垂缨络,字句精炼,语言跳跃,无一费辞,无一涩笔。
若非谙熟砚中三昧,绝难有此酣畅淋漓、妥切中肯之歌。
(陈迩冬)--------------------赞端砚之佳也。
注:1:青花紫石砚:青花紫石端砚也。
青花,《砚谱》云:"端砚以青眼为上。
" 紫石砚,宋蜀本无紫字。
2: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端州,今广东肈庆。
踏天,登高山取石也。
紫云,谓紫石如云。
3: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佣刓,磨去棱角,琢成圆形也。
唇,砚边也。
苌弘冷血痕,《荘子》云:"苌弘死,其血化为 碧。
"言紫石之纹耳。
4: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薫:轻沤漂沫,此言砚润,磨墨生泡沫也。
松麝薫,松烟麝香,墨香也。
5: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干,腻,薄,重,磨之,皆匀而不涩也。
数寸光秋,墨色也。
6: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寛顽何足云:圆毫,笔也。
促点,蘸墨状也。
此砚发墨而不损笔也。
孔砚,《述异记》云:"鲁国孔子庙中 有一石砚,或云夫子平生时物。
" 附:董懋策评曰:读此歌,知长吉体物精深,非奚囊中所可拾得者。
读《砚谱》,皆不及,既少陵《平石砚歌》,亦但得其肤革,未臻神 理,以方此作,尤尹之视邢矣。
方扶南评曰:长吉之所长,真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凤尾竹客 撰--------- 出处全唐诗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41252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