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江词其一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注释[1]道一作言 [2]三日一作一月;
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李白早期创作的诗歌就焕发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语言明朗真率,他这种艺术特色的形成得力于学习汉魏乐府民歌。
这首诗,无论在语言运用和艺术构思上都深受南朝乐府吴声歌曲的影响。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
“侬”为吴人自称。
“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
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
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
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
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
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
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
“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
”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
”“涛似连山喷雪来”。
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
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
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
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
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
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
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
“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
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
语言也象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何国治)出处全唐诗:卷166_16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46013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