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注释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那时杜甫居于成都草堂,生活暂时比较安定,有时也到郊外走走。
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象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
而我此时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
“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我此时的闲适心情全没两样。
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可惜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不妨拿王维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来对比一下。
王维是自己本来心中宁静,从静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自己表示欢迎、依恋之意;
而杜甫这一联则从静中得出相反的感想。
“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无谓,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
“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自己为难。
在平时,本是极不愿意“迟迟”的,如今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王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
杜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
真是“正言若反”,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出诗人杜甫的本色。
“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
“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众荣独瘁的悲凉。
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
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此时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
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己无关,引不起自己心情的欣悦,所以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
当然,这当中也不尽是个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此时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
读到这里,回顾上联的“水流”“云在”,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岂不是更加明白了吗!
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
李光弼于是年春间大败于邙山,河阳、怀州皆陷。
作者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
杜甫这首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闷。
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的地方。
(刘逸生)--------------------------------------------从旧次,编在上元二年。
坦腹江亭暖①,长吟野望时②。
水流心不竞③,云在意俱迟④。
寂寂春将晚⑤欣欣物自私⑥。
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草堂本云:江东犹苦战,回首(,) 一频眉)⑦。
(上四江亭之景,下乃对景感怀。
水流不滞,心亦从此无竞。
闲云自在,意亦与之俱迟。
二句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
春暮之时,物各得所,独羇旅无归,故裁诗以排闷。
末句应上长吟。
)①坦腹,借用王羲之东床坦腹字。
②应瑒诗:“永思长吟。
”阴铿诗:“王城野望通。
”③《易》:“水流而不盈。
”《左传》:“心则不竞。
”④西王母《白云谣》:“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⑤何逊诗:“少汀暮寂寂。
”⑥《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
”⑦黄生谓结语宜从草堂本。
当此春光和煦,物各得所,思及人犹苦战,不禁伤心蹙额矣。
今按:此时惟河北未平耳,江东却无所指。
张九成子韶曰:陶渊明云:“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杜子美云:“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若渊明与子美相易其语,则识者必谓子美不及渊明矣。
观云无心,鸟倦飞,则可知其本意。
至于水流而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则与物初无间断,气更混沦,难轻议也。
王嗣奭曰:中四,居然有道之言。
公性禀高明,当闲适时,道机目露,故写得通透如此。
觉云淡风轻,无此深趣。
按此章云“欣欣物自私”,有物各得所之意。
前诗云“花柳更无私”,有与物同春之意。
分明是沂水春风气象。
-----------仇兆鳌 《杜诗详注》----------- 出处全唐诗:卷226_44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59700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