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旧卒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释注释: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
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河湟”。
诗中“河湟”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归唐;
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献图籍,于是河湟之地尽复。
近百年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
此诗所写的“河湟旧卒”,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
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影子。
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
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
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
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
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
以上说的都是“似乎”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
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
“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会引起一位“头白”老人什么样的感触?
那几乎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
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
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少小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
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
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
“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
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伤悼来表现,更加耐人玩味。
而这伤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
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
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
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
这大约是回家后失望无聊情绪的自然流露吧!
他西向边庭(“向残阳”)而吹之,又当饱含对于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
“十万汉军零落尽”,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则“时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应加上引号的。
可见此诗句意深婉,题旨与《十五从军征》相近而手法相远。
古诗铺述丰富详尽,其用意与好处都易看出;
而“作绝句必须涵括一切,笼罩万有,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然后可谓之能手,比古诗当然为难”(陶明濬《诗说杂记》),此诗即以含蓄手法抒情,从淡语中见深旨,故能短语长事,愈读愈有味。
(周啸天)出处全唐诗:卷639-11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62465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