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

朝代:作者: 陈子昂 体裁: 五古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注释注释:万岁通天二年(697),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

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

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剀切陈词,反遭贬斥,徒署军曹。

作者有感于燕昭王招贤振兴燕国的故事,写下了这首诗歌。

燕昭王,是战国时并国的君主。

公元前三一二年执政后,广招贤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并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败的当进的强国-齐国。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碣石馆,即碣石宫。

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

“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

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

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

以后,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

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

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

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

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直人太不平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

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为什么乐毅事魏,未见奇功,在燕国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呢?

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

因此,这两句明谓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这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

作品虽为武攸宜“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悄一顾的地位,从而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

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

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

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

“已能”二字,感慨至深。

这“驱马复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也暗示了归隐之意。

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这篇览古之诗,一无藻饰词语,颇富英豪被抑之气,读来令人喟然生慨。

杜甫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胡应麟《诗薮》说:“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

”陈子昂的这类诗歌,有“独开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

(傅经顺)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7753380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