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词

朝代:作者: 张籍 体裁: 乐府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司家截尔头上角!

”注释注释:这首民歌体的政治讽刺诗,是用一个牧童的口吻写的。

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

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

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

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

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

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

怎能丢下不管呢?

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

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

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

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

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

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

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

“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

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

为什么会如此呢?

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

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

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

”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

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

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

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

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

直到最后两句,我们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

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

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又是多么的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马茂元)-------------------------------------------------远牧牛(1),遶村四面禾黍稠(2)。

陂中饥乌啄牛背(3),令我不得戏垄头(4)。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5)。

隔堤吹叶应同伴(6),还鼓长鞭三四声(7)。

牛群食草莫相触(8),官家截尔头上角(9)。

校注:(1)远牧,至远处放牧。

(2)禾黍,泛指庄稼。

稠,谓农作物之栽植稠密。

按:二句谓围繞村庄四周,种满作物,牧童乃更向远处牧牛。

(3)陂,泽畔障水之岸。

《诗经.泽陂》:「彼泽之陂,偶蒲与荷。

」乌,《全唐诗》卷三八二作:「鸟」。

(4)垄头,田埂之上。

按:二句谓陂中饥乌常啄牛背,使牧童不能安心嬉戏于田埂之上。

(5)按:此写进入陂岸,水草甚多,牛散行。

白犊时于芦苇间,哞哞而鸣。

(6)隔,分隔。

堤,指另一陂岸。

吹叶,谓吹叶为笛。

应同伴,应为牧牛之同伴。

(7)鼓,击也。

按:此谓牧牛同伴,隔堤吹叶,鞭击牛背,不时发出响声。

(8)牛群,《全唐诗》卷三八二作:「牛牛」。

相触,因争食而以犄角相抵也。

(9)官家截牛角,用《魏书.拓跋晖传》事。

按:北魏拓跋晖尝以运载之需,遣人于路上截取牛角,充作马车轮注油用之脂角。

评说:清‧邢昉《唐风定》:一味深婉,风气迥超。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正章翻似带出,前八句坚忍之力,如谢傅赌墅时。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与李涉〈牧童词〉参看,一豪甚,一懦甚,会心不远。

------------张籍诗集校注(李建昆 校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7792662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