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忧集行

朝代:作者: 杜甫 体裁: 乐府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注释这首七言古诗作於上元二年。

当时,杜甫栖居成都草堂 ,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仰人鼻息,勉强度日。

然而,诗人一贯持有的高尚节操,使他难为「摧眉折腰事权贵」之举,因此时遭冷遇,颇不得意,良多感慨。

首句不谈忧,而是谈喜;

不说老,而忆少。

诗人回忆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所谓「健如黄犊走复来,」就是生动的写照。

清杨伦称此句「形容绝倒,正为衬出下文」(《杜诗镜铨》卷八)。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

所谓「千回」,只是夸张的语气,喻其多也 。

少年杜甫「心尚孩」,这个尚字用得非常贴切,说明了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在十五岁时,仍在持续跳跃著。

一个「尚」字,就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诗人抓住了少年的气质、性格特征,以跳动的笔触把它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

这里并非没有目的地表现少年自我,也不是用喜悦的心情颂扬少年自我,而是以忧伤的心情去回忆少年自我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因而就深深地蕴含著悲痛、愤懑的感情 。

杨伦对这首诗开头的眉批是:「聊以泄愤,不嫌径直。

」(《杜诗镜铨》卷八)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诗人虽用「倏忽」二字,然从「十五」至「五十」其间沧桑都是读者可以想见。

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

体弱至此,却不能静养,因生活无著,还须出入於官僚之门,察言观色,养活一家老小。

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

内心痛苦不言而喻。

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而发出「悲见生涯百忧集」的概叹。

此为全诗之诗眼,它把诗人的情绪凝聚到悲字上。

它不仅因老而悲,也因贫而悲,更因依附别人、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而悲。

尤可悲者,诗人不是悲一时一事,而是悲其一生。

悲其一生为人民而悲。

「悲见生涯百忧集」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是全诗主线,它与诗题相呼应,又因往昔境遇凄惨而悲,联想到当时老窘之境而悲,在结构上可谓承上;

由此出发,为以下具体描写家贫先写一笔,可谓启下。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写家中凄景。

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

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

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著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经过诗人的具体描写,其忧伤痛苦之状,如在眼前。

为了表现百感交集的感慨,诗人以数字强化衬托悲状,强化悲的情怀。

例如,诗中以「十五」比「五十」,就划分了自我的两个时代 。

以「 八月」果熟,「一日」上树「千回」,来形容「十五」岁的少年的灵敏活跃,天真烂漫。

用「四壁空」写「百忧集」,就充实了忧的内容 。

用「健如黄犊」对比「坐卧只多」,用「走复来」对比「少行立」,用「强作笑语」对比「悲见生涯」,更见出悲的氛围之浓。

尤其令人心酸的是,诗人还将自己的童心少年和自己的痴儿作了对比。

自己年少时,无忧无虑,不愁吃穿,却想不到已入老境之际 ,自己的儿子却饥饿难忍 ,啼叫怒索 。

在诗人笔下 ,不仅如实地表现了自己的凄凉处境,而且逼真地写出了老妻、痴儿的表情、姿态,非常富於人情味。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称自己的作品善於「沉郁顿挫」。

这也表现在《百忧集行》中。

它「悲愤慷慨,郁结於中」(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沉郁苍凉,跳跃动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诗人不幸的遭遇,切身的体验,内心的痛楚,在诗中化为一股股情感流 。

它回旋激荡,悲愤呼号,久久不息。

整首诗的意思可总结为: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

由於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

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

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

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

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著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鹤往诗云“只今倏忽已五十”,当是上元二年辛丑作。

公生于壬子,至是年恰五十。

又云:公于乾元二年十二月至成都,是时裴冕为尹。

上元元年三月,以京兆尹李若幽尹成都,若幽后赐名国桢。

二年三月,以崔光远尹成都,与高适共讨段子璋。

时花惊定大掠东蜀,天子怒,以高适代光远。

是年十一月,光远卒。

十二月,除严武成都尹。

则适代光远在成都,才一二月耳。

意止是摄尹也。

公素与适善,岂强供笑语者。

主人当指光远。

史云光远无学任气,宜与公不相合也。

王筠《行路难》:“百忧俱集断人肠。

”忆年十五心尚孩①,健如黄犊走复来②。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干回③。

(首叙少年得意之状)。

①《左传》:鲁昭公年十九而犹有童心。

②宁戚《饭牛歌》:“黄犊上坂且休息。

”③《晋书》:王澄见树上鹊巢,便脱衣上树。

即今倏忽已五十①,坐卧只多少行立②。

强将笑语供主人③,悲见生涯百忧集。

(此叹身老拙于逢世。

笑语供主人,说穷途作客之态最苦。

)①蔡琰《胡笳》:“人生倏忽号,如白驹之过隙。

”②刘孝绰诗:“坐卧犹怀想。

”③《诗》:“燕笑语兮。

”入门依旧四壁空①,老妻睹我颜色同②。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③。

(此叹贫窭不能顾家。

索饭啼门东,说饥不择食之情最惨,此章三韵,分三段。

)①《司马相如传》:“家徒四壁立。

”②颜色同,各带忧色也。

③《漫叟诗话》:《记》:“庖厨之门在东。

”故曰啼门东,非强趁韵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出处全唐诗:卷219_18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8715086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