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一作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注释注释:诗题一作《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又作《盐州过五原至饮马泉》。
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
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
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
这首诗,是抒写诗人在春天经过收复了的五原时的复杂心情。
首句描写色彩明丽,景色诱人。
但见五原的原野上,杨柳拂水,丰草映目,风光绮丽,春意盎然。
可以看出,诗人刚踏上这块土地,心情是十分喜悦的。
第二句诗意突然一跌,翻出另一番景象:曾几何时,清清的泉流却成为胡人饮马的地方,美丽的五原成了一片战场。
“饮马泉”,原有所指,这里也可泛指供饮马的水泉洼地。
“旧是”,暗示出五原这片水草丰盛的土地,曾被吐蕃占据;
“旧是”,又有失而复得之意,透露出诗人庆幸收复的欣慰之情。
二字抚今追昔,情韵深厚。
次联是写夜宿五原的见闻。
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声。
胡笳,古代军中号角。
于是诗人暗思:想必是哪里发生军事行动,不知又是哪些壮士正在英勇卫国哩。
“倚剑白云天”化用伪作宋玉《大言赋》“长剑耿耿倚天外”语,赞叹守边将士的英雄形象。
然而,诗人用“几处”、“何人”的不定语气表示感叹,用月夜笳声显示悲凉气氛,又蕴含着一种忧伤的情调,微妙地表现出五原一带形势依旧紧张,感慨边防实则尚未巩固。
三联通过“从来”和“今日”的景色比较,又透露出诗人的心迹。
冰雪严寒,关山险阻,道路坎坷,那是过去的惨景。
如今气候解冻,春水分流,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则是另一番景象了。
这里显然有诗人的感情寄托,“今日”充满生机的景象,毕竟使人感到一种希望和喜悦。
“汉使”并非李益自指,他从未充任朝廷使职,当指李益的幕主。
这两句写征途的顾往瞻来,寓意在委婉地希望朝廷乘胜前进。
末联诗人触景生情,发出意味深长的感慨。
如今春暖解冻,这“胡儿饮马泉”的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镜子,能照见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见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惊呢!
“莫遣”两字,见出诗人微妙的心曲。
因为这胡儿饮马泉,何尝不是一面反映唐朝政治紊乱、国家衰弱的历史的镜子?
正因为诗人积累了太多的失意、失望的体验,所以值此新春伊始,他不愿再用这面镜子对照自己失去的青春,不愿回顾已往。
面对眼前国力犹弱、边防未固的现实,他更担心再度出现过去那样的悲凉景象。
这种患得患失、忐忑不安的忧虑和伤感,表现出诗人多么希望保持这“绿杨著水草如烟”的眼前景色。
因而他巧妙地采用不要让行人临水鉴镜的讽劝方式,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期望和忠告。
同激昂高扬的盛唐边塞诗相比,李益这首诗忧伤重于欢欣,失望多于希望,情调大相径庭。
这是不同时代使然。
同时,正由于诗人具有爱国热忱,因而明知前途难测,希望微茫,却仍然要给人以欢欣和希望,这是诗人思想感情使然。
这就使这首诗独具一种风格,欢而不乐,伤而不哀,明快而婉转,悠扬而低回,把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和谐动人,含蓄不尽。
明人胡震亨概括李益边塞诗的基本情调是“悲壮婉转”,能“令人凄断”,这首诗正可作为代表。
(倪其心)出处全唐诗:卷283_29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87640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