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犀行

朝代:作者: 杜甫 体裁: 乐府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注释鹤注李冰作石犀以厌水灭。

上元二年秋八月,灌口损户口,故作是诗,然意亦有所寓也。

《华阳国志》:李冰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

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中市桥门,一在渊中。

陆游《笔记》:石犀,在李太守庙内东阶下,亦粗似一犀,正如陕之铁牛。

一足不备,以他石续之,气象甚古。

《全蜀总志》:李冰五石犀,在成都府城南三十五里。

今一在府治西南圣寿寺佛殿前,寺有龙渊,以此镇之。

一在府城中卫金花桥,即古市桥也。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①,刻石立作五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②,天生江水向东流③。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④。

今日灌口损户口⑤,此事或恐为神羞⑥。

(《石犀行》,讽庙堂无匡救之人也。

首段,讥厌胜之谬。

江水东流,非关厌胜、目系灌口冲决,则知神不能为力矣。

蜀人向夸此犀,尽诞妄耳。

)①《华阳国志》: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郡太守。

②《汉·高帝纪》注:萧何立未央宫以厌胜之术,《郭璞传赞》:“虽稽象或通,而厌胜难恃。

”③《莫愁歌》:“河中之水向东流。

”④《华阳国志》:张仪筑成都城,屡颓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遂得坚立。

城西南楼,百有余尺,名张仪楼,临山瞰江。

《成都志》:李冰为蜀郡守,化为牛形,入水戮蛟,故冬春设斗牛之戏。

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圮虽甚,秋潦亦不移。

⑤李膺《益州记》:清水路西七里灌口,古所谓天彭关。

《元和郡县志》:灌口山,在彭州导江县西北二十六里,文翁穿湔江灌溉,故以灌口名山。

《旧书》:上元二年七月,霖雨,至八月方止。

灌口损户口或是此时。

⑥《书》:“无作神羞。

”范成大《吴船录》:崇德庙,在永康军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

修筑堤防出众力①,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②,诡怪何得参人谋③。

嗟尔五犀不经济④,缺讹只与长川逝⑤。

但见元气常调和⑥,自免洪涛恣凋瘵⑦。

安得壮士提天纲⑧。

再平水土犀奔茫。

(此欲扶正道以杜神怪。

筑堤乃正道,厌胜乃诡怪。

朝有良相以调元气,自然水不为灾。

彼缺讹之物,非关经济,何不提去以灭其迹乎。

修筑在官,而调和在朝,此推本之论也。

此章亦八句分段。

)①《月令》:“季秋之月,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

”②《左传》:“作法于凉,其弊犹贪。

”《通鉴》:光武信用谶文,桓谭谏曰:“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

”③丘迟诗:“诡怪石异象。

”《易》:“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④朱注:《蜀王本纪》、《华阳国志》、《水经注》、《成都记》,皆云李冰作犀牛五头,后来止二犀可见,其三头已不存,所谓“缺讹只与长川逝。

”缺,损其数。

讹,易其处也。

⑤祖孙登诗:“长川照落日。

”⑥《论衡》:“天禀元气,人受元精。

”⑦《海赋》:“昔在帝妫、巨唐之代,天纲浡潏,力调为瘵。

洪涛澜汗,万里无际。

”⑧沈约诗:“安得壮士驻奔羲。

”《后汉·陈蕃传》:“志清天纲。

”《杜臆》:壮士,谓才相。

天纲,谓国柄。

《舜典》:“咨禹,汝平水土。

”乾元元年九月,置道场于三殿,以宫人为佛菩萨,北门武士为金刚神王,召大臣膜拜围绕。

当时黩礼不经甚矣,故有厌胜诡怪等语。

且自李岘贬斥,朝无正人,故有调和元气之说。

此诗寓言,亦确有所指矣。

-----------仇兆鳌 《杜诗详注》-----------出处全唐诗:卷219_2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8948284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