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笋行

朝代:作者: 杜甫 体裁: 乐府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

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

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

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注释赵注谓诗作于上元元年。

今按此下三首,词格相同,恐俱是上元二年所作。

鹤注《通鉴》:上元元年七月,李辅国矫称上语,迎上皇于西内。

此诗云“好蒙蔽”、“媚至尊”,其事隐而彰。

终云:“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盖恨去辅国辈之不速也。

《华阳国志》:蜀五丁力土,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

杜田曰:石笋,在西门外,二株双蹲,一南一北。

北笋长一丈六尺,围九尺五寸。

南笋长一丈三尺,围一丈三尺,南笋盖公孙述时折,故长不逮北笋。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①,陌上石笋双高蹲②。

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③,此事恍惚难明论④。

恐是昔时卿相冢,立石为表今仍存。

(《石笋行》,讽奸臣之壅蔽也。

首段,斥世俗之传讹。

世以石笋为海眼,遂云雨后有珠,此语恍惚,不足凭也。

墓前石表,乃公之独断。

)①《水经注》:《地里风俗记》:汉武帝元朔二年,改梁州曰益州,以新启犍为、牂牁、巂州之疆壤益广,故称益云。

②《成都记》:“距石笋二三尺,每夏六月大雨,往往陷作土穴,泓水湛然。

以竹测之,深不可及。

以绳系石而投其下,愈投而愈无穷。

凡三五日,忽然不见。

嘉祐春,牛车碾地,所陷,亦测而不能达。

父老甚异,故有海眼之说。

又《风俗记》:蜀人曰:“我州之西,有石笋焉,天地之堆,以镇海眼,动则洪涛大滥。

”③《博雅》:瑟瑟,碧珠也。

”《杜阳杂编》:有瑟瑟幕,其色轻明虚薄,无与比。

《成都记》:石笋之地,雨过必有小珠,或青黄如粟,亦有细孔,可以贯丝。

④高彪诗:“恍惚中有物,希微无端形。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①。

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②。

(此恶其惑人而当去。

俗好神奇,造为不经之说,以蒙蔽人听,犹小臣蛊惑君心,以致政舛国危,此痛言附会之误人也。

掷去此石,使根底立见,则人心不疑矣。

此破前恍惚蒙蔽之意。

此章二段,各八句。

)①张衡《温泉赋》:“殊方跋涉,骏奔来臻。

”②《庄子》:“此之谓本根。

”赵彦材曰:上元元年,李辅国离间两宫,擅权蒙蔽,故赋石笋以讥之。

卢元昌曰:辅国本飞龙厩小儿,官判元帅,朝廷呼尚父,如石笋擅虚名,忘本根也。

决事银台,关白承旨,可谓乖进失政体矣。

宰相率子弟礼,节度皆门下士,可谓后生皆骏奔矣。

与张良娣表里禁中,共媚至尊,直侍帷幄,专事蒙敝也。

自灵武给事银膺,叠膺宠秩,其受厚恩,适足摇动东宫,倾危社稷耳。

-----------仇兆鳌 《杜诗详注》-----------出处全唐诗:卷219_1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ci/1/18954067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